1. 玉米管理技术
- 种植前整地,清除杂草和其他残留物;
- 选用适当的品种和育种方法;
-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养分供应;
- 定期施肥,包括氮、磷、钾和微量元素;
- 控制杂草和除虫,可采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方法;
- 及时收割,确保玉米品质和产量。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 玉米叶枯病:在播种前或嫁接时先浸种或嫁接芽,用甲基多菌灵或多菌灵等药物进行喷洒;
- 玉米种植前后每隔20-25天喷洒杀菌剂;
- 玉米螟:采用拟除虫菊酯、苯酚丙酯等杀虫剂进行处理;
- 玉米蚜虫和蚜虫病:可用乐果等化学药剂喷洒,也可通过控制周围草丛和菜叶,减少蚜虫的寄生数量。
注意: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发病程度和产量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要遵循药物使用的安全规定,确保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
茄子地应适合排涝,防止过于潮湿,育苗要选用无菌营养土,播种时在土壤中拌入杀虫药,要适当进行密植,及时修整枝叶,保持通风透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销毁。
施肥时不要用带病残体的肥料,适当增加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要注重做好田间管理,促进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减轻病虫害。
炭疽病的防治可在早春喷5度石硫合剂或多菌灵等防治,幼果期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喷雾或用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喷雾。细菌性穿孔病发病期可以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防治。防治流胶病可以在桃树发芽前,向树体上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另外,用生石灰粉涂抹于流胶处,同时可以结合防治其他病害选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桃疮痂病在套袋前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
蚜虫主要集中于4月~5月防治,用10%吡虫啉2 0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同一杀虫剂在同一果园使用时间过长会造成蚜虫产生抗性,最好2种以上农药交替使用。桃蛀螟成虫产卵高峰期及孵化盛期,喷2.5%溴氰菊酯乳油5 000倍液防治。椿象主要发生在5月~7月,可以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防治。
二、猕猴桃主要虫害的防治
1、苹果小卷叶蛾
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幼虫为害嫩叶、花蕾等。
特征:雌成虫头部、胸背及下唇须均为褐黄色,体长7毫米。翅展16~20毫米,前翅黄褐色,有深褐细纹及较明显的斜向深褐纹。后支较前翅色浅并带灰色,腹部背面淡黄色。雄成虫体长5~6毫米,前翅前缘向上卷褶。卵近圆形,扁平,直径0.7毫米,透明,每块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卵黄白色,中央有黑点。幼虫体长13~15毫米,全体淡黄绿色,后为翠绿色,头小,淡黄色,后侧有深褐斑点,有臀栉6~8根。蛹长7~8毫米,纺锤形,黄褐色,在2~7节上有2排刺突。
发生规律:1年发生3~4代,以2龄幼虫在树干皮下、枯枝落叶上结茧越冬,春天孵化后幼虫主要为害幼芽、嫩叶和花蕾,9~10月作茧。
防治方法:消灭越冬幼虫,摘除叶虫苞烧毁。苹果小卷叶蛾用松毛虫、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在孵化期喷洒50%杀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为害期用20%杀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溶液喷洒。
2、苹毛金龟子
属鞘翅目金龟科,成虫为害花器官等。
特征:成虫卵圆形,体长10毫米,头胸背部均为紫铜色,上有刻点,全身被淡黄色茸毛,小盾片半圆形,鞘翅茶褐色,有紫铜色刻点,后翅折叠成“V”形纹。腹部两侧有淡黄色毛丛,末端外露,密生黄白色长毛。卵椭圆形,长1.5毫米,乳白色,有光泽,孵化前呈米黄色。幼虫俗称蛴螬,老熟时体长5~10毫米,肥大,乳白色,头黄褐色,呈“C”形弯曲,有胸足3对,腹节背面有横皱纹。蛹初为淡黄色,渐变黄褐色,羽化前为红褐色,长10毫米。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成虫在表土下30~50厘米处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土活动,中午气候暖和时行动活泼,有假死习性,主要为害花蕾和花,5月上旬在5~10厘米土层产卵后死去。卵期15~20天,孵化为幼虫,加害果树幼根。老熟后于地下化蛹,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在蛹室越冬。
防治方法: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人工捕捉集中消灭。开花前在藤蔓周围洒施4%敌马粉剂或2%杀螟松粉剂,施用是将土壤翻耕,混入药剂,成虫入土时被毒杀。在花蕾期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溶液。
3、斑衣蜡蝉
属同翅目蜡蝉科,若虫刺吸幼枝嫩叶的汁液。
特征:成虫体长14~15毫米,展翅40~55毫米,体小,短而宽,全体有白色蜡粉,前基部2/3为淡灰褐色,有黑点,端部1/3为黑色,后翅臀区1/3鲜红色,中部白色,有7~8个黑点,端部黑色并有蓝色纵纹,头呈三角形向上翘起。卵长圆形,长2.5毫米,排列成行,数行成块,外被初为乳白色,后为浅灰色的胶状分泌物。若虫扁平,初龄黑色有白点,末龄红色有黑斑。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枝蔓、树干和架材中越冬。4月中旬孵化。若虫吸食细嫩枝梢,叶片汁液,蜕皮4次,6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刺吸为害,8月中下旬交尾产卵,10月下旬成虫死亡,寿命为4个月左右。若虫能排泄黏液污染叶、果和枝干。若虫和成虫均有蹦跳和群集习性。
防治方法:清洁果园,刮除卵块烧毁。4月中旬至5月上旬若虫孵化后,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溶液,或90%敌百虫1500倍溶液喷洒。
4、草履绵蚧
属同翅目珠蚧科。若虫刺吸枝叶的汁液。
特征:雌成虫椭圆形,鞋底状,体长10毫米,体背中央灰紫色,外围黄褐色,腹部有横皱及纵纹,全体薄被白色蜡粉,有细毛。雄成虫体长5毫米,翅展10毫米,腹部深紫红色,头胸黑色,有1对紫黑色翅,上有白色线形窄条。卵长圆形,浅橙黄色,表面为白色丝囊。若虫体型与雌性成虫相似,但较小,赤褐色。蛹为离蛹,长圆筒形,长5毫米,褐色,有翅芽1对。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卵囊中的卵在树根附近土块、石缝越冬,3月中旬孵化出若虫。1龄若虫不活泼,常在隐蔽处群居,3龄以后,天气晴朗暖和时就爬上树干吸食1~2年生嫩枝、幼芽和叶的汁液,4月为害严重。雄性若虫下树潜伏缝隙化蛹,经蜕皮3次发以为成虫,与雌性成虫交尾后死去。雌性成虫交尾后下树钻入树干周围5~10厘米土层,分泌白色绵状物作卵囊产卵,逐渐老熟后死去。
防治方法:用硬毛刷或钢丝刷刷去枝干上的虫体。在若虫分散转移期用0.2~0.4黏土柴油乳剂或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溶液喷洒;也可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5%可湿性西维因粉剂400倍溶液防治,作用快速,对人体安全。
你好,木雨听风为你解答,黄守瓜怎样防治?
黄守瓜俗称萤火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小时候玩耍的萤火虫,原来是对蔬菜,瓜类造成危害的害虫。
黄守瓜对各种瓜类都有危害,还可危害豆科作物,茄科,十字花科以及各种果树等。受害最重的主要是瓜类,瓜苗常因黄守瓜的危害,造成缺苗断垄。黄守瓜的幼虫,成虫,皆对瓜类植物造成危害,黄守瓜幼虫在地下啃咬瓜根部,达到一定的程度,瓜苗出现萎蔫,很难恢复。成虫啃咬瓜叶,先是将叶片啃咬透,以身体为半径转着圈啃咬,危害的叶片出现半圆形的洞。雌虫选择在湿润的土壤中产卵,卵孵化后,直接钻入土中寻找寄主进行危害。
黄守瓜的防治方法:1,用防虫网进行间隔,育苗移栽的瓜苗出土后,即用纱窗覆盖罩住,防止成虫在根附近产卵。对缺钾的地块,在幼苗附近,铺一层一公分厚的草木灰,因为草木灰含有苛性钾,水溶液呈强碱性。在含钾量丰富的土壤里,不要采用草木灰铺垫,否则,将会造成幼苗因过量的钾生长缓慢,甚至死苗出现。在呈现酸性的土壤里,上面可以铺少许石灰,防止成虫产卵,以及幼虫,危害瓜的根部,躲避害虫的高发期。
2,用烟草水杀灭幼虫。适用于采集烟叶方便的地方使用,用烟叶500克兑水5公斤,在锅内煮沸腾大约5分钟,滤去残渣,兑水20倍进行灌根,可杀死黄守瓜幼虫,有一定的效果。
3,农药防治,定植后的幼苗耐药性,相对较差,在黄守瓜虫高发期,防止成虫,在幼瓜周围产卵,用200倍辛硫磷溶液,在瓜苗周围地面喷洒,注意遮挡幼瓜苗,防止辛硫磷对幼瓜苗造成伤害。辛硫磷刺激使黄守瓜成虫,不敢靠近产卵,防治成虫可用2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进行喷雾。
4,药剂熏蒸法,在瓜类幼苗期,不适宜高浓度喷洒农药,可用棉球沾取50%辛硫磷或者80%敌敌畏,原液或者是高浓度的稀释液,插在幼苗的根附近,熏蒸的气味,使黄守瓜成虫不敢靠近产卵。幼苗长大之后,抵抗力强了,就可进行喷洒农药防治。
5,根部灌药防治,当幼苗出现黄守瓜幼虫危害症状时,可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进行灌根,可与辛硫磷1000倍液交替使用。
6,进行耕翻土地时,每亩撒施辛硫磷颗粒剂2~3公斤,消灭在土壤中的黄守瓜越冬害虫。
主要有连翘锈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也可为害嫩梢和果实。叶片的病斑先呈橘黄色斑点,产生红色小粒,病斑正面凹陷,背面隆起,产生灰褐色的毛状物。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农抗120等药剂防治。
立枯病:症状特征: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茼蒿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喷洒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或41%聚砹·嘧霉胺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或将大将军+门神按600倍液稀释,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本产品按6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菌核病:症状特征: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果实。茎基部染病,初生水渍状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或纵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叶片染病,叶面上现灰色至灰褐色湿腐状大斑,病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斑面上现絮状白霉,终致叶片腐烂。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湿腐状,其表现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发病后期病部表面现数量不等的黑色鼠粪状菌核。
防治方法:发病中前期,防治20%硅唑咪鲜胺30ml+恶霜菌酯25ml,茼蒿兑水15公斤水,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菜螟:以初龄幼虫蛀食幼苗大菜螟心叶,吐丝结网,轻则影响菜苗生长,重者可致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垅;高龄幼虫除啮食心叶外,还可蛀食茎髓和根部;并可传播细菌软腐病,引致菜株腐烂死亡。幼虫孵化盛期或初见心叶被害和有丝网时,施药5%抑太保乳油4000倍液喷雾2-3次,注意将药喷到菜心上。
蚜虫:蚜虫为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头、益害比大于1∶500时,每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或吡虫啉系列产品1500~2000倍液喷雾,10%的蚜虱净60-70克;20%的吡虫啉2500倍液;25%的抗蚜威3000倍液喷雾防治。麦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麦区不宜单一使用药剂,可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桉树主要害虫有桉蝙蛾、油桐尺蛾、桉小卷蛾、白蚁等。
桉蝙蛾
桉蝙蛾是严重为害速生桉幼龄林木主干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钻蛀危害木质部,形成1至多条蛀道,严重的引起风折或整株枯死。
防治措施:
1.营林防治:在新造林尽量把林区内的桉蝙蛾寄主植物铲除、烧光,幼林抚育时,对新萌发杂灌木寄主及时铲除。对林木注意及时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木质化程度以减少害虫入侵机会;
2.生物防治:桉蝙蛾幼虫和蛹期易受白僵菌感染,在每年9月至翌年2月上旬施放白僵菌,可直接喷施或将白僵菌菌粉撒至撕开的虫苞内,可致害虫在虫道内感染死亡,也可在5~6月份幼虫上树前在林地内喷施,减少幼虫上树成功率,保护桉树林免受钻蛀危害。采用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注射蛀道,可杀灭幼虫和蛹;
3.人工防治:撕开虫粪包,用铁丝直捅蛀道,把幼虫捅死;或用辣椒水注入蛀道,待幼虫爬出洞口后将其杀死
1.炭疽病 幼苗和成龄植株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受害植株叶部呈不规则灰褐色斑,具轮纹,在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病。防治方法:经常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数量;在病害的发生期用1∶1∶120波尔多液喷雾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瑞毒霉1500倍液等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苗期注意通风透光,荫蔽度不宜过大。
2.槟榔果腐病 主要为害果实,多雨高湿环境下流行多发。引起烂果落果、干果或果穗甚至叶片干枯。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抵抗能力;清除病果及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合理密植,苗期的遮荫度不宜过高,增加园内的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在雨季,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40%乙磷铝300倍液2~3次,隔10天1次,连喷3次。
3.槟榔根腐病 为害根系和茎基部,引起根茎黑褐腐烂,以致死亡。防治方法:注意在雨季排除积水,增加林地的通风透光,控制土壤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消毒病穴;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
4.红脉穗螟 为害槟榔、椰子等植物,以幼虫为害花序及果实,常造成落果现象,为害严重时甚至造成30%~50%的损失。每年的4~5月和8~9月是为害槟榔的两个高峰期。防治方法:做好冬季清理田园工作,将落果、枯叶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在幼虫形成期,用40%乐果乳油1000倍喷洒。
药害症状有很多,有的叶片发黄不长,有的有白斑,严重的死亡。如果刚受害还未死亡,可以喷施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600倍液+99%恶霉灵4000倍+0.3%尿素+有机硅3000倍液,5-7天一次,连喷3次。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