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楼下的提醒啊,那天妈妈催我关电脑,害我都弄反了。
可以,因为桂花不仅可以无性繁殖(嫁接、扦插……),还可以有性繁殖(播种……)。
【栽培繁殖】
播种、压条、嫁接和扦插法繁殖。当年10月秋播或翌年春播,实生苗始花期较晚,且不易保持品种原有性状。压条繁殖,用于繁殖良种。嫁接繁殖是常用的方法,多用女贞、小叶女贞、小蜡、水蜡、流苏和白蜡等树种作砧木,行靠接或切接。扦插繁殖多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进行。移植常在秋季花后或春季进行,也可在梅雨季节移栽,大苗需带土球,种植穴多施基肥。盆栽桂花,夏季可置庭院阳光之下,不需遮荫,冬季在一般室内即可安全越冬。病虫害有枯斑病、枯枝病、桂花叶蜂、柑橘粉虱、蚱蝉等。
具体资料:
月季叶峰学名ArgepaganaPanzer.,属膜翅目三节叶蜂科。又名蔷薇叶蜂、蔷薇三节叶蜂、玫瑰三节叶蜂、黄腹虫。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北、华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月季叶蜂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十姐妹、玫瑰等园林植物。
1.危害症状以幼虫咬食寄主叶片,常数十头群集在叶片上,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粗叶脉。雌虫产卵于枝梢,可使枝梢枯死,极大影响月季正常生长及花的观赏价值。
2.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橙黄色,长约1毫米,一端稍粗,近孵化前变为绿色。
蛹:头胸部褐色,腹部棕黄色,长9毫米左右。
茧:椭圆形,丝质,长11毫米左右,灰黄色。
幼虫:1至4龄幼虫体绿色,头、胸、足黑色;5龄幼虫头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头橘红色。触角粗短,基部淡红色。胸、腹部黄色或橙黄色,臀板黑色,并着生细小刚毛。胸部第2节至第8节背面各有3横列黑褐色毛瘤,每列6个,明显排列成6纵行,其余各节有1至2列毛瘤,纵向排列。胸部和腹部2至8节气门下方各有1个较大的黑色毛瘤。腹足6对,着生于腹部2至6节及最后1节上。
成虫:雌成虫体长7至9毫米,翅展16至20毫米。触角3.5毫米,3节。体、翅、足为蓝黑色,有金属光泽。中胸背面呈“×”形凹陷。腹部橙黄色,其背面胸、腹交界处,有胸部向后延伸的舌状黑斑。产卵器呈双镰刀状,分上下两瓣。上瓣有8条螺旋状的脊纹,下瓣有9条带齿状的脊纹。锯具12个锐利的锯齿。不产卵时,藏匿于腹末阴沟中。
雄成虫比雌成虫略小,体长5.5至7.5毫米,翅展13至16毫米。触角4.5毫米。腹部1至3节及第7节背面中央有褐色横纹。前翅黑色,半透明。其他与雌成虫相同。
3.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冬。翌年4至5月间化蛹,6至7月间成虫羽化,9至10月份以第二代老熟幼虫入土做茧越冬。雌成虫产卵时用镰刀式的产卵管在寄主新梢上刺成纵向裂口,呈“八”字形双行排列,外表可见2至2.5厘米的条状产卵痕,经3至5天产卵痕外露清晰可见。每雌产卵30至40粒,卵孵化后新梢几乎完全破裂,变黑倒折,卵期约1周。初孵幼虫爬到附近叶片上危害,有群集习性,长大后分散取食,栖息时常将腹末数节翘起。
4.防治方法(1)冬春季在花木附近挖茧消灭越冬幼虫;(2)在成虫产卵盛期剪除产卵枝梢;(3)幼虫发生期人工捕捉幼虫;(4)在低龄幼虫期,选用生物农药,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效果较好;(5)幼虫发生期,采用化学农药,如喷施90%敌百虫晶体800至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
月季白轮盾蚧学名AulacaspisrosarumBorch.,又名月季白轮蚧、拟蔷薇白轮蚧,属同翅目盾蚧科。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玫瑰、黄刺梅等。
1.危害症状
以若虫和雌成虫固着在枝干上吸取汁液,发生严重时,整个枝干布满蚧体,被害处颜色变褐,导致树势衰弱。严重时造成植株抽条,甚至枯死。
2.形态特征
卵:紫红色,长椭圆形,长径约0.16毫米。
若虫:初龄若虫,体橙红色,椭圆形。暗紫色,其上分泌有白色蜡丝。触角5节,端节最长。腹末有l对长毛。
成虫:雌虫介壳灰白色,近圆形,直径2.0至2.4毫米。壳点两个,第一壳点淡褐色,靠近介壳边缘,叠于第二壳点之上;第二壳点黑褐色,近介壳中心。雄成虫体长为1.2毫米,宽1.0毫米,头胸部膨大,中胸处最宽,头缘突明显。后胸和臀前腹节侧缘呈瓣状突出,初期橙黄色,后期紫红色。臀叶3对,中叶位于臀板凹缺处,基部轭连,内缘基部直,端半部向外倾斜;第2、第3叶均双分,端部圆。背腺管5列,第2至4腹节亚中群均为前后2排。围阴腺5群。雄介壳长0.8毫米,宽0.3毫米,白色,蜡质,两侧近平行,背面有3条纵背线,壳点位于前端。
3.生活史及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和2龄若虫枝干处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卵产于壳下,5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每雌产卵量为130粒左右。成虫、若虫常群集于2年生以上枝干或皮层裂缝处危害,严重时好像盖一层白色絮状物。若虫孵化后从介壳下爬出并在枝干上缓慢爬行,蜕皮后固定危害。此时在枝干上可明显看出暗紫色的若虫,体背蜡丝隐约可见。有世代重叠现象。
4.防治方法
(1)月季休眠期,喷施波美5度石灰硫磺合剂,或松脂合剂8至10倍液,可有效地降低越冬虫口密度;
(2)结合修剪等管理,及时剪除受害严重的枝叶并集中深埋;
(3)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施后浇水;
(4)若虫孵化盛期后7天内,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40%速蚧杀乳油1500至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菊酯类农药2500倍液。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至3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喷药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若虫期),一旦介壳形成,喷药难以见效。
这么深奥的问题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