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校园环境,一般指树木、花草、水流、建筑等人文自然景观。
广义的校园环境,除了包括狭义的方面之外,还包括学习环境、文化环境、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等。
1、校园
校园,指大学、学院或学校校园中的各种景物及其建筑;凡是学校教学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围,均可称作校园。校园又分为幼儿园,小学校园,中等学校校园,高等院校校园。
2、环境
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狭义的环境,指如环境问题中的“环境”一词,大部分的环境往往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数。
1、花红柳绿
读音:huā hóng liǔ lǜ
解释: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出处:五代·蜀·魏承班《生查子》词:“花红柳绿间晴空。”
白话释义:明媚的春天景象。
2、绿草如茵
读音: lǜ cǎo rú yīn
解释: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出处:小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孔子游春》: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
3、繁花似锦
读音:fán huā sì jǐn
解释: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出处: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中饭后,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听她谈起沙村公社来。”
4、满园春色
读音:mǎn yuán chūn sè
解释: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处: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白话释义:但这也没有关系,花园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那露出墙外的一枝枝红杏已经泄露了盎然的春色。
大部分的室内观赏植物,原产南美洲低纬度区、非洲南部和南东亚的热带丛林地区,适应于温暖湿润的半荫或荫蔽的环境下生长,部分植物生长于高原地区,多数植物对抗寒和耐高温的性能比较差。当然,象适应于热带沙漠环境的仙人掌类,有极强的耐干旱性。不同的植物品类,对光照、温湿度均有差别。清代陈子所著《花镜》一书,早已提出植物有:宜阴、宜阳、喜湿、当瘠、当肥”之分。一般说来,生长适宜温度为15-34℃,理想生长温度为22-28℃,在日间温度约29.4℃,夜间约15.5℃,对大多数植物最为合适。夏季室内温度不宜超34℃,冬季不宜低于6℃。室内植物,特别是气生性的附生植物、蒴类等对空气的湿度要求更高。控制室内湿度是最困难的问题,一般采取在植物叶上喷水雾的办法来增加湿度,并应控制使不致形成水滴滴在土上。喷雾时间最好是在早上和午前,因午后和晚间喷雾易使植物产生霉菌而生病害。此外,也可以把植物花盆放在满铺卵石并盛满水的盘中,但不应使水接触花盆盆底。植物对光照的需要,要求低的光照,约为215-750LX,大多数要求在750-2150LX,即相当离窗前有一定距离的照度。超过2150LX以上,则为高照度要求,要达到这个照度,则需把植物放在近窗或用荧光灯进行照明。一般说来,观花植物比观叶植物需要更多的光照。
植物要求有利于保水、保肥、排水和透气性好的土壤,并按不同品类,要求有一定的酸碱度。大多植物性喜微酸性或中性,因此常常用不同的土质,经灭菌后,混合配制,如沙土、泥土、沼泥、腐质土、泥炭土以及蛭石、珍珠岩等。植物在生长期及高温季节,应经常浇水,但应避免水分过多,并选择不上釉的容器。花肥主要是氯,能促进枝叶茂盛;磷,有促进花色鲜艳果实肥大等作用;钾,可促进根系健壮,茎干粗壮挺拔。春夏多施肥,秋季少施,冬季停施。为了适应室内条件,应选择能忍受低光照、低湿度、耐高温的植物。一般说来,观花植物比观叶植物需要更多的细心照料。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