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没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取、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乡村建设的需要。以各种培训为载体,培养管理型、服务型、技能型、文化型、经营型等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广大农民中广泛开展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学知识,比增产、比增收、比贡献、比富裕、比素质的活动,培养与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把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宣传到位,解释透彻。农民最讲实际,面对看得见的利益,他们才会有积极性,抓住有利时机,多办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惠农利农工程。如修好“村村通”公路,整修好农田水利设施,建农户沼气池等。把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向农民宣讲清楚,让农民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在领会的前提下领悟,增强农民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在愿望。只要有了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建设就会稳步扎实地顺利推进。通过他们宣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从“要我”建设转变为“我要”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使农民的素质、创业就业致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提升农民群众民主管理的能力。
从解决农民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推进乡村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着眼点,而这个切入点和着眼点就是从老百姓最想办的事情入手,要让他们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调动他们投入建设的热情。很多情况说明只要是广大群众能够受益的事业,他们都有积极性,都有热情。现在看,当前农民群众最为关注、农村最需要解决还是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必须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以此来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建设的积极性。
四、尊重农民的意愿.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推进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无论是搞规划,还是搞建设,都要征得农民的同意,要量力而行,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使用国家建设性资金上,更要征得群众的同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大多数群众受益的“普惠制”上,不能垒大户、堆典型否则,不但不能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反而容易打击和降低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形成对立。在推进乡村建设中,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积极而为、力求实效”。每一项建设都要通过群众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不违背农民意愿,不增加农民负担:能够实现的目标,就要积极努力地去实现;暂时达不到的,要逐步加以实现,力求干一件成一件,让农民满意。
五、加快农民转型.培育新型农民。
当前农民的素质还普遍较低,一些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老守田园、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缺少致富本领和技能,在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良风俗和习惯,离乡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乡村建设建设,必须加快农民转型,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他们的思想观念转型。教育引导农民敢富、快富、大富,勇于进取,积极创业,树立与市场经济和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理念。促进他们的素质能力转型。以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模式为基础的职教体系,保证绝大多数农民掌握一到两项生产技能和本领。教育引导农民保持传统良好的风俗习惯,树立向上、健康、文明、道德的新风尚,破除陈规陋习,塑造新型农民形象。
六、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乡村建设建设最缺的是资金,农民迫切盼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农业投入,拨付专项资金,增加支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同时,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应切实向“三农”倾斜,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人居环境。要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投资、民间集资、社会赞助,能人援建设等多元投资体制。
七、引导农民发展经济,完善配套服务。
发展产业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农民迫切盼望发家致富、增加收入,但是由于知识水平不高、视野不够开阔等原因,缺少致富必需的信息、技术、资金、营销等因素,因此,农民希望能够建立完善系统的配套服务,对生产经营进行指导、帮扶和服务,尤其是为他们提供新项目、新信息、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更加放心、放开手脚去致富奔小康。近年来部分农村成立的一些专业协会如专业农民协会、商品协会、“公司+农户”经营组织、互助组、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形势,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体作用,较好地起到了连接市场、服务农民的作用。
八、制定长远的整体规划并坚持落实。
农村基础差、底子薄,最怕瞎折腾。农民盼望针对本村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的整体性规划,包括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并坚持把这个规划循序渐进地逐步落实下去,不要变来变去、朝令昔改,不能前建后拆、劳民伤财,也不能拔苗助长、贪功求快。坚决禁止以资代劳,不得加重农民负担。对于有条件的村,可以用集体积累进行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但不得举新债,谁举债谁偿还。
乡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所以只有他们自己参与进来,成为主角、成为运动员、成为建设实施者,我们的乡村建设才能真正成为利国利民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民心工程。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