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报告
根据山东潍坊寿光市、德州平原县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分别与两市的市、县、乡三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座谈;走访部分村及农户。同时,对泰安、临沂、东营等8个市进行了书面调查。通过调研,了解了山东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现将调研情况及有关政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近一年来,山东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山东省依据《全省新农村建设县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将全省135个有农村的县划分为三大类,其中30个经济强县和15个城区划为第一类,30个欠发达县划分为第三类,其余60个县划为第二类。根据分类制定各自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法步骤和政策措施等。各县也按照这一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生产发展”这个支持重点,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农业产业,没有产业作支撑的新农村建设就会得“软骨病”,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山东省新农村建设要求突出“一个关键”就是紧紧抓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这个关键。一方面发展壮大农业优势产业体系,优先支持8大优势产业带、11类优势农产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10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大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将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型龙头企业全部纳入扶持范围,促其尽快成长壮大,逐步上规模。
(三)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山东各级财政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推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省财政在重点支持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农村土地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等四大工程的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改善村容村貌和庭院环境。而目前各乡镇和村在抓示范村、典型带动村的过程中,除了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外,也抓住村容整治这个突破口,突出整治农村“脏、乱、差”问题。寿光市实行“五化(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五通(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两改(改厕、改灶)、一有(有必要的文体场所和文体设施)”,平原县实行的是“四化、四通、两改、一池”,其他地方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以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突破口,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的“脏、乱、差”治理。
二、目前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今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各地正在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从山东的实践看,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规划、资金投入、建设主体、建设体制等方面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干部对如何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有畏难发愁情绪;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有些地方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有些地方存在按兵不动、等待观望的现象。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不切实际的地方。一是忽视农民生产与城市居民生活存在的重大区别,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盲目规划建设楼房村。寿光文家街道桑家楼房村完全按照城市规划小区的标准建设两层小别墅,每幢17万元。二是高标准规划,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成为新的农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山东省财政厅对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典型调查数据的分析,“十一五”期间,预计山东全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总投入约为3000亿元左右。而目前基层财力薄弱特别是村集体经济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十分普遍。
(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仍未充分体现。多数农民没有把自己置身其中,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靠国家和政府多给钱、多包办,这一现象在欠发达地区更显突出。多数农民反映,新农村建设“政府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山东农民的主体地位尚未充分发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村集体经济组织包办了除农民住房以外的全部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村集体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无力投入村内公益设施建设。
三、对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政策建议
山东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体制上的问题;既有投入缺乏的问题,也有投入管理不当的问题;既有政府决策上的问题,也有农民落实上的问题。只有积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推进。
(一)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
1、大力支持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
2、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参与主体的支持力度。第一,做好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首要是生产发展。第二,支持农民创业。由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许多农户不具备获得银行贷款所必需的抵押品和担保条件。
3、尽快出台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政策。目前,相当多地方已经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建议中央财政尽快出台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对农民保费的直接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新机制。
1、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吸引金融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2、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3、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投入的积极性。
4、继续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三)积极引导“放活”农村体制,解除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性障碍。
由于农村目前一些旧的体制束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水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建议中央财政在认真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出台引导农村体制“放活”的指导性意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