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筒车等新式生产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辕犁和筒车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唐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挽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
一、王权加强,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政治比较安定;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耕地大规模的增加;三、科技的革新,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促进了粮食产粮的增加;四、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各个地方的物资流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
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筒车。自三国时期用于灌溉的翻车发明以后,一直是用手摇的,到唐代时出现了脚踏翻车和牛转翻车,功效大大提高。但唐代出现的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的筒车,通过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远又较翻车高出许多。所以就推动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和推广的生产工具中,最重要的是耕作用的曲辕犁和灌溉用的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