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请:农村的田地保险与种粮补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田地保险是保险公司搞的名堂,是和农民收钱的,一旦遇上天灾,每亩才补十块钱 ,所以人人讨厌保险!反之与种粮补贴就不同了,种粮补贴是给种地的农民增加的种粮差额补助,我认为国家补贴切不能与保险挂勾!
谢邀问。
国家的各类农业直补当然是补给种地的农民的,但农民的也不傻,知道国家有农业补贴,所以在流转或转给种田大户承包时,都会明确其直补资金应归谁,如果是农户自己拿农业直补,相对会降低流转或承包费用,相反,则提高流转或承包费用,并且在订立的合同上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双方都会遵守合同,并没有出现矛盾发生的可能性。
农业补贴远远不够农业开销所需,该如何更好的发展农业?
农业补贴,对于农业开销所需确实是远远不够。可是对于国家财政支出却是一笔庞大的数字,光靠增加农业补贴,能增加多少呢?再增加200元每亩都不够,且不现实。该如何更好的发展农业?如果永远靠扶持,不及另谋出路。但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怎可或缺?还是要从农业自身谋求发展。
一、农产品不值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农民所需的农用物资却是年年涨价,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所获得的收益,不够生产所需的成本。一年辛苦下来,除去自足,根本没有节余。不是农民不想种田,而是农民再种下去就要与发展经济脱节了。环比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农民靠种田己经难以为继。无奈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大片粮田荒废。这样的现状,得不到解决,何谈发展农业?若干年后,还有不有人种田,是该引起警觉了。
二、一方面农产品不值钱,另一方面却在大量的进口粮食。以致于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忽略了农民种粮的重要性。觉得农民种不种粮,都有粮吃。农民搞不搞养殖业,都有肉吃,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农业漠视的态度。按照现时的物价,农产品和房价是两个极端。房价高的离普,农产品低得吓人。粮食价格的稳定,如定海神针,牢牢的稳定着社会的发展,可是却苦了农民。
三、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农村经济是脱节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农产品存在上涨的空间,只有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才能恢复农民对农业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农业。粮食值钱了,有无补贴就不重要了,所以说发展农业要从农业产出上发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留下宝贵意见。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探讨三农问题,敬请关注三农创作者:英山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中央的农业补贴政策是正确的,中央对农业的投入也是不少了,资金去了哪里还是个迷,小幅度提高粮食价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吸引到农业生产中来,群策群力、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大家好,我来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1、村两级成立土地托管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行,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推进承包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的抛荒耕地,流转收益可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村级集体公益事业
2、对因弃农经商、外出务工、年老体弱等原因导致零星抛荒的,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前提下,由村集体采取托管服务、代耕代种等方式流转给有耕种能力的农户、合作社或经营主体耕种
3、对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由村体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将承包地退还集体经济组织,也可鼓励其多种形式流转承包地经营权
4、因家庭成员全部死亡而导致承包方消亡的,村集体依法收回承包地,优先发包给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种粮大户或在土地流转合作社托管
5、落实粮食生产政策,支持鼓励发展种粮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对合作社,大户发展双季稻种植的,县财政给予奖励政策:①对集中连片种性500亩《含)以上的,奖补400元/亩,集中连片种植300亩(含)以上的,奖补300元亩:集中连片种植200亩(含)以上的,奖补200元:集中连片种植50亩(含)以上的奖补100元/亩②对水稻种植实行全程机械化的新购买农机,除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外,再增加补助20%③优先安排高标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6、充分利用土壤富硒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富硒优质大米,创建“富硒品牌,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商标、统一包装。支持县内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订单种植,对获得富硒大米认证的企业,县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7、积极鼓励困户加入种粮专业合作社,发展粮食生产,贫困户种植水稻的,继续享受300元亩的补助
8、实施“谁种地、补给谁”的原则,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农机具补贴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弃耕抛荒超过两年(含两年)的耕地,暂停该承包户抛荒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待复耕后重新纳入补贴范围
9、落实水稻种植保险和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协调农业保险机构和相关金融机构,着力解决理赔难、赔付低和贷款难等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种粮风险。强化农情灾情调度,落实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10、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由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用于修复和完善粮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安排做到向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倾斜、向抛荒耕地集中区倾斜、向灌溉条件较差和边远山区倾斜。项目建设要在今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确保不误农时
11、扎实推进高标准农回建设,确保当年施工、按时完成,并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成果,优先安排粮食生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耕地,有针对性出台有效,管用的措施,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耕地流转及高效利用的新模式、新办法
我在北京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职业,所以偶尔也与自己家乡和全国各地农口从业人员有过一些接触,所以也算有一些发言权。
对于如何发展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如果有说错的请多多指教:
1、建立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主要是那些能够起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具体的政策就是每年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而且据说国家还有财政拨款鼓励支持当地政府;
2、提高在基层单位工作的农林科技人员干部薪资待遇,并且允许专业人员到合作社、企业兼职或者创业;
3、在乡村、乡企挂职、兼职取得的工作业绩,可以用作职称评定的一环,并且政策更宽松;
4、对于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以享受就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政策,符合条件可优先评定专业技术资格。
5、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创业园、农村电商培训基地,鼓励广大农户在不耽误原本生活节奏的情况下,到园区进行培训学习并开展第二事业,这些都是免费面向农民;
6、整县推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发展现代种养业,支持合作社自办加工或者出资出股加工企业;
7、如果县里出现具有新技术渗透、产业链延伸的农产品加工厂,可以申请项目补助。
以上就是我结合自己家乡和所见所闻的一些想法,如果有错误请指导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