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出现,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和之后楚汉战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稳定。汉文帝采取了轻徭役,薄赋税,减轻刑罚,与民生息的政策。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减少支出,减轻人民负担等方法,来促使社会的稳定。也就是说道家的“无为而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依然沿袭商鞅变法时的重赋税,严刑峻法,并修建重大工程,暴政使百姓民不聊生。
如果秦始皇也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像文景之治那样,轻徭役,薄赋税,也很难是秦朝长久。
因为秦朝的早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意识文化上,还没有使几个国家尽快的统一融合。各个诸侯国的贵族势力依然庞大,这些国家的贵族后裔,由于他们以前在自己的国家享有剥削的特权,一下被秦始皇剥夺了,所以报仇复国的情绪一直蠢蠢欲动,或者时刻都有准备。
而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早已消除了各国贵族后裔,所有的诸侯国全部是刘氏子弟,相对秦朝时期诸侯国遗留的贵族,要安定的多。
秦末的农民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主要还是各国贵族势力的参与与领导的,并最终消灭的秦朝。所以秦始皇用文景之治的岐黄之术,也延长不了秦朝的统治。
先说答案,若秦始皇统一后,用西汉文景之治的黄老之术治国,秦朝能长久。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清一个问题,什么是黄老之术,黄老之术的核心目的是什么。黄老之术用《反经 适变》里的话来解释就是“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此黄老之术也。”用现在词汇来描述就是发展完全的市场经济,让市场自己调节,政府不加干预。它的核心目的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这些并无意味着中央王朝放下武器,景帝时期能有力的平定七国之乱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也就是说黄老之术治国只是针对发展经济方面,这与政治和军事维护王朝的统一举措并不矛盾。
众所周知,秦亡于暴政。各种赋税徭役、严刑酷法直接破坏了劳动力的生产,最后才导致农民揭竿而起,在根基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秦统一后,六国反叛势力已经是次要矛盾,以秦的实力完全可以镇压。假如秦王朝解决了民生问题,那么就会得到六国民众的拥护,谁还会跟着反叛呢?
其实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刘邦做皇帝时全国格局势力要比秦始皇做皇帝时的情形发复杂的多。刘邦只是形式上的的统一,当初跟他一起攻打项羽的那些诸侯势力,都被分封了诸侯王,刘邦是无法控制这些地区的,也就是汉王朝初期底子打得不好。而秦始皇在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后,废分封设郡县,这是一个实质上的统一,政策执行起来要顺畅很多,秦王朝王朝底子打得好。就连汉王朝那么差的底子在施行“黄老之术”后都能产生“文景之治”的盛况。更何况人和政通的秦王朝,我相信,如果秦始皇不是被“千古一帝”的荣誉冲昏头脑,而是首要发展经济,那么秦王朝将是一个长久的盛世王朝。他所期待的“万万世”也许是不可能,但王朝持续个几百年估计是不成问题的。
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同时,触犯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统治最为关键的一项,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5)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6) 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7)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8)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