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何为此: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农业大国且自古以来封建社会底层便是商人,文革时期也有一个对此的罪名:投机倒把。现在商人也被说为投机主义这便是重农抑商的后果。
重农抑商出现于战国春秋奴隶社会,底层大多为农极少数为商,发展于封建制度强烈的秦汉,且被称为以农业为本这是无可厚非的,尤其当时经常打仗,皇帝穷兵黩武更需要农业发展便有一些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秦《田律》规定:天降及时雨、谷物抽穗或有旱涝虫情灾害,须立刻书面报告雨量大小、受益面积、灾害损失及作物生长状况。《仓律》规定种籽入仓、存贮、检验、出仓等程序规则及亩播种量。为不影响农业生产,《戍律》规定,一户不准同时征调两个以上劳动力服役,违者罚交两副铠甲。《司空律》规定:播种、耘苗季节,以劳役赎抵赀刑者,各回家务农二十天。《仓律》还规定:从事农耕生产官府奴婢,二至九月农忙时节,每人每月可增加半斤口粮,汉承秦制,抑商政策一如既往。便是促进农业。
且商业繁重也有缺点:明时有句俗话:天下富苏杭。当时苏杭商业繁华,但却因为重商抑农便无粮食可买才饿死一片啊!由此观之,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以农为本,工商业为末业;二、推崇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农经济,靠天吃饭,财政也主要依赖于对农业和农民的剥削。
所以可见制度的作用。
对后事也有无穷好处。
从秦始皇开始,到清朝宣统皇帝封建帝制结束,两千多年时间里,共产生了四百多位皇帝,但真正想为百姓造福的皇帝或相当于皇帝的人并不多,屈指数来仅刘邦,吕后,汉文帝,汉宣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夫,朱元璋,康熙,雍正十人而矣,他们大多数是开国皇帝,知道民间疾苦,注意轻徭薄赋,开盛了一代盛世。
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采用黄老之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复员生产,分给土地,使百姓从战乱中安定下来。
平民百姓都慨叹汉朝建立得太晚了,秦朝存在(仅十五年)太长了。高皇帝吕后虽然没有当皇帝,但她临朝称制十五年,和皇帝相差无二。她制定了许多法律,使汉朝境内百姓迅速安定融合起来,奠定了汉民族发展基础,功莫大焉!
汉文帝是刘邦的儿孑,他在位其间比较节俭,把百姓的赋税从十税一,减到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税,开创了文景之治盛世开端,为汉武帝北代匈奴打下雄厚的经济基础。
汉宣帝自幼生长在皇家监狱中,长大后沦落在民间,知道百姓疾苦,官吏的贪婪。他当上皇帝后,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在位期间,汉朝国力最强盛,百姓幸福指数最高,人口最多(六千多万),史称宣帝中兴。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提倡节俭,实行均田制,三省六部制,国力强大,史称开皇盛世,可惜,家底被杨广败光了,可见,选什么样的继承人很重要。
李士民是马背上的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继承发展完善了隋朝的均田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开创了一代贞观盛世。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虽然统治手段很残酷,但对平民百姓非常好,她继续沿续了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政策,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经济高速发展,上接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使大唐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长的朝代(298年)。
明太祖朱元璋是出身布衣的皇帝,他重新丈量土地,兴修水利,减轻赋税,使社会从战乱中安定下来。朱元璋还允许百姓状造揭发检举贪官污吏,这在中国历史上决无反有。
清朝没有昏君,康熙皇帝继位后,比较重视农业,堆广玉头,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他还减轻赋税,以康熙五十年收税为标准,以后兹生人丁,永不加赋。”开创了康乾百年盛世。
雍正皇帝推广摊丁入亩政策,把税款均摊在田亩中,按田亩收税,农民没有田地的就不用交税,即取消了人头税。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使清朝人口迅速激增到三亿多。
一、汉文帝刘恒:汉文帝本着治国之道,在于安民的原则,减轻赋税,减轻徭役。他穿的衣服上没有花纹,衣服下摆不拖地。他时常勉励官员,多关心百姓的农事,播种时下地,给百姓做榜样。他在去世时留下遗诏,不可以大办丧事,越简单越好,不要让百姓跟着举孝,不要劳民伤财,同时让后宫的嫔妃们愿意回家的回家,愿意改嫁的改嫁。
二、汉景帝刘启:跟他爹汉文帝一样,以民生问题为首要问题,允许农民从贫瘠的地方,迁到土地肥沃的地方,立了法令,来对付那些劳民伤财的官吏。在他和他爹的治理下,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百姓安居乐业,钱库里串钱的绳子都断了,粮仓里粮食多的发了芽。
三、汉宣帝刘询:刘询应该是大家很熟悉的皇帝,他就是《乌龙闯情关》里面的刘病已。他从民间来,深知百姓疾苦。做了皇帝之后也经常关注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他励精图治,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治理对百姓不好的官吏。
四、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创者。刘秀是少有的不杀功臣的开国君主。他在位期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末期,很多农民沦为奴婢和刑犯,他掌权后多次放归宫中奴婢和刑犯。他为人宽厚,恩深义重。后世学者评价,两千多年以来,能称得上修身治国的,刘秀一人矣。
五、隋文帝杨坚:杨坚结束了晋以来几百年的混乱局面。他从小在寺庙中长大,生活上倡导节俭。他不吃大鱼大肉,也不带装饰。爱戴百姓,在之前的乱世中有家人战死的,免一年赋税,折上折。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短时间内,百姓兴旺,经济开始繁荣。
六、后周世宗柴荣: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主。在那个乱世里,他体恤百姓,发展经济鼓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休养生息。司马光评价他:爱民如子,明君,仁君。他在位只有5年,但是奠定唐末混乱了200多年后,天下即将安定的基础。
七、宋仁宗赵祯:赵祯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仁主。他去世时,全国百姓痛哭。曾有一次赵祯吃饭时,一颗小石子崩坏了牙齿。赵祯给旁边人说,不要声张,免得厨子被处死。又有一次夜间,他肚子饿很想吃羊肉,但忍着没告诉身边人。第二天他告诉身边人之后,身边人说为何不吃。赵祯说,如果我这次吃了,以后他们得每天晚上为我杀羊,这样天天杀羊太浪费,也太辛苦了。还有一次,他在花园跑步,突然左右张望,环顾四周,身边人不知其意。后来回去之后,马上找水喝。妃子问,在外面怎么不喝。他说,身边人忘记带水壶,怕他们受到责罚,也就没说。
宋仁宗死后,举国哀哭,连路边的乞丐也哭。宋仁宗在位40年,是中国百姓过的最好的四十年。
八、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来自民间,自然知道百姓之苦和官吏的恶。因此他痛恨贪官污吏,也创下了斩杀官吏最多的记录,但是他爱惜民力,体恤百姓。多次给官员说,天下初定,百姓们很疲惫,不要打扰他们。他还提出,凡是百姓提出的水利建议,官员必须及时上报,否则就要加以处罚。
九、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在位时,为了有效减轻赋税,专门成立了调查组,去调查几个省府的税务情况。在一次饥荒中,大臣们说,要借粮给灾民,朱高炽勃然大怒,训斥为何不是免费给百姓粮食。还有一次与大学士对峙,下令对一些灾区实施免费送粮和减免赋税。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