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胜之书》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堪称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农书》是一部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特别是在介绍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具有特色。《农政全书》在书中贯穿着治国治民的“农政”基本思想。以上四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经、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两书的合称,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两书合称《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记录了我国最早的恒星变化位置图表,石氏部分包括二十八星宿、中官与外官,甘氏部分系统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记载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
文学成就
书中详细记载了五星之运行情况,以及它们的出没规律,并肉眼记录木卫二(甘德所载,1981年席泽宗指出,但国际上未被承认)。
书中记录800多个恒星的名字,并划分其星官,其体系对后世发展颇有深远影响。
书中提及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食的现象。(为纪念石申之发现,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以其姓名命名)
《汉文经纬》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家之一——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Hans 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40—1893)——所著的一部古汉语语法研究经典之作。
该书1881年在德国首版,并于1953年由民主德国科学院影印再版。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姚小平教授译出此作,列入《海外汉语研究丛书》,由外研社出版。该书中译本问世后,在海外汉学界和国内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编辑部拟于2017年6月联合举办“甲柏连孜《汉文经纬》语言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就是其标志。在这部著作中,他痛斥了当时医界中的因循守旧,敷衍塞责,“不留神医药”而“竞逐荣势”的医疗作风。
⒉唐代的孙思邈编著《备急千金要方》。其中在《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中对医德作了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使之更系统化,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是《氾胜之书》,作者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氾胜之是氾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
《氾胜之书》的主要内容
《氾胜之书》原来共有18篇,辑录在《汉书•艺文志》中的9种农业著作里,它的篇数仅次于《神农》(20篇)。现存的《氾胜之书》仅仅是原书的一部分,共计3700多字。依据残存的部分资料,我们能知道《氾胜之书》总结了耕作栽培的总原则,介绍了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
《氾胜之书》的历史意义
《氾胜之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技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是中国传统农学的经典之一。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杨贤江(1895—1931),又名李浩吾。浙江慈溪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1921年,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学生杂志》主编,任职六年。杨贤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参与了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转移到日本,在日本边进行革命活动边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及翻译工作。
1929年他秘密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斗争。由于在白色恐怖下斗争,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他积劳成疾,于1931年逝世,年仅36岁。
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在此之前,教育学尚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而正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强调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并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接受教育,即著名的“泛智教育”思想。
对教育内容、方法等也做了具体的说明,提出了一套教育的原则,如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奠定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除此之外,在昆体良分班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为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清代的农书约有100多部,尤以康熙?雍正两朝为繁盛?大型综合性农书仅有一部《授时通考》,是1737年由乾隆帝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全书规模比《农政全书》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各省大都有复刻,流传很广,国际上也颇有声名?
《授时通考》全书布局,依次分为: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蚕桑八门?该书把天时?地利的因素和“劝课”提到了空前高度,成为主题所在,而生产技术知识却退列附从地位?
全书引用的书籍总数达到427种,远远超过了《农政全书》,但作为农书的意义来说,没有作者的亲身体会,没有什么特殊的新材料?
从清初到道光时,专门讨论一个小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和技术,而由私人著作的小型农书出现不少?如专论河北省泽地农业的吴邦庆的《泽农要录》?山西祁寯藻的《马首农言》?陕西杨屾的《知本提纲》和《修齐直指》等,都是根据地区需要和特点写成的,在当地有较大的生产指导意义?
清中叶以前曾出现了多种专论某种作物?蚕桑或兽医的专业农书,其中有《棉花图》?《金薯传习录》?《养耕集》?《抱犊集》等?
花谱?果谱的种类更多,比较有名的两种花谱,一是《秘传花镜》,一般称之为《花镜》,流传较广,作者陈淏子?
全书共分花历新栽?课花18法?花木类考3个主要部分?书中内容有不少是作者自己的心得和询问得来的经验,甚至有“树艺经验良法,非徒采纸上陈言”的第一手记录?
1708年,康熙帝下令组织一班大臣将明代《二如亭群芳谱》改编成为100卷的《广群芳谱》?这部书内容庞杂,体裁也有所改进,但农业生产意义不大?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是《氾胜之书》,作者氾胜之,是生活在西汉末期的著名古代农学家。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筛选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氾胜之书》是我国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但现存的版本仅仅是原书的`一部分,而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由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