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用处理 后的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用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 术。主要包括秸秆处理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和深松技术。
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的“黑风暴”,引起了人们对改革传统耕作方法 的重视,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北 方地区的“干旱”和“沙尘暴”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两大难 题。沙尘天气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除干旱少雨、毁林造田掠夺式的开发外,和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等密切相关。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 于从源头上解决沙尘暴问题,是利国利民、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保护 性耕作也是节水抗旱、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9年的试验测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 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有6个方面的效益: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 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果;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 16%〜19%,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 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
03%〜0。 06%;提高粮食产量13%〜16%;减 少生产作业2〜3个工序,或实行复式作业,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减少大 风刮起的沙尘60%左右,保护生态环境。综上说明,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具有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等国家已经大面积实施。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大面积 推广,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使土壤不断培肥, 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 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等10多个省(市、区)都先后开展了保护性耕 作示范推广,并取得了成功经验。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增效 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措施之一。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