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氏园位于龚氏园北,同样成园于明代,由明人金翊所建。1582年金翊孙金兆登中举人时,园中有柳云居、止舫、霁霞阁和冬荣馆诸景。
金氏园面积约13500平方米,全园以清镜塘贯穿东西,植物景观为主体,疏朗开阔。亭榭、林木、花径、溪塘、山丘、护岸或敞或蔽、或大或小、或明或暗,变化无穷,具有浓郁的村野气息,与建筑紧凑的沈氏园形成强烈的反差,一疏一密,各具其趣。
金氏园清镜塘横卧于南面,塘北与东有三隐堂、柳云居、秋水轩、清轩,西有青松岭、岁寒亭、补亭。柳云居前遍植垂柳,绿云叠翠。青松岭上青松、红枫、白玉兰、腊梅布局有致。
清镜塘原系城内练祁河的支流,面积2700平方米。塘东、西、北三端膨大如池,其余水面狭窄如溪,岸线曲折多变,并有河道与桃花潭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
东端宽阔处置一绿岛。塘上从东至西有观荷、绿荫、听松三座石板平桥,在东北面园北门处还有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清镜桥。
三隐堂位于园东北,堂名系沿用华亭乡蒲华塘畔的原三隐堂之名,堂南向,三楹,高约6米,面积约315平方米,宽敞明亮。
东与其相连的柳云居,原系金氏园景物,居一楹,西向,高约5米,面积约34平方米,四周植柳。堂西侧为秋水轩,轩西向,一楹,高4.5米,面积约25平方米。轩南植桂花,西栽牡丹、杜鹃、海棠,北种腊梅。
青松岭位于园西部山南北长3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米,遍植青松。山顶有长方形亭,面积约11平方米,高约4米,题有“岁寒亭”额。
亭内置一方形石台,四周栽松、竹、梅。西南以黄石叠一座高约6米的假山,山巅瀑布泻入山下小溪,溪中设汀步。
山南临塘处有扇形亭,东向,大弧长4.5米,小弧长近4米,间宽近4米,高约4米,题有“补亭”额。亭内顶面、漏窗、石台、石凳皆呈扇形,造型独特。
清轩位于三隐堂东北,为园北部出口,北向、三楹。金氏园后来也因兵火和年久失修毁废了,存留下来的多为后来重建的。
沈氏园在龚氏园东侧,系明末秀才沈弘正所筑,时有扶疏堂、权舟、聊淹堂、开襟楼、闲研斋、籁隐山房、觅句廊、洗句亭、游骋堂、涉趣桥等景,门额“十亩之间”系明末书画名家董其昌所书。
沈氏园西邻龚氏园,东止于园墙,南联邑庙,北依金氏园,占地4亩,约2700平方米。沈氏园中建筑密集,以太湖石堆砌的大屏山为中心,北有凝霞阁,南有聊淹堂、游骋堂、彤轩、亦是轩,东有扶疏堂、环翠轩、觅句廊,西有屏山堂、数雨斋、闲研斋和依依小榭等建筑。
沈氏园内多院组合,院廊相连,曲折深邃。院墙多置漏窗,院内孤植树木和丛植花草,步移景异,若隐若现。凝霞阁也称迎霞阁,位于桃花潭东北,作为沈氏园的主建筑,凝霞阁居高临下,登阁纵览,可观龚氏园、金氏园的景色。
凝霞阁处于全园中轴线的北端,坐北朝南,原阁已被毁,存留下来的为后来重建,重建时为坐北朝南五楹两层阁,后改成三楹,只西楹上有阁。平房高约5米,阁高约7米,面积约88平方米,阁四周有回廊,阁前庭院宽敞,湖石屏山,绿树成荫。
从凝霞阁西出,再曲折向南连接屏山堂的曲廊就是依依小榭,廊长8.7米,宽1.6米,高约3米。廊东侧有一棵百年枸骨。
环翠轩位于凝霞阁东南,内种题有“环翠轩”和“长春精舍”匾额。轩三楹,面积约73平方米。轩东侧回廊北连洗句亭,南接扶疏堂。轩前院有古井一口,井口石栏圈呈六角形,镌有正楷阳文“义井”两字。轩四周遍植青桐、桂花和芭蕉。
扶疏堂位于环翠轩西南,三楹,南向,高约5米,面积58平方米。其西侧为彤轩,一楹,西向。扶疏堂前庭院湖石玲珑,花木扶疏。堂南与聊淹堂毗邻有文韵居,南向,一楹,面积约10平方米,门前孤植的五针松枝繁叶茂。
觅句廊位于环翠轩东北,廊为南北复式五曲廊,长约22米,高约3米,有16方碑刻置于其中,内还题有“觅句廊”和“碑廊”额。洗句亭位于觅句廊北端,内置明代秀才严衍所书的《柴侯德政去思碑》。
屏山堂位于凝霞阁西南,堂室联为一体,呈凸形,朝东三楹为屏山堂,朝西一楹为宾藻风香室,中间有砖墙相隔。堂、室东西长约10米,堂南北宽约10米,高约5米。堂前湖石假山高约3米,石质坚实润泽,形似屏风,故名。
闲研斋和数雨斋两斋位于屏山堂南,北为闲研斋,南为数雨斋,有曲廊与堂相连。两斋原分别为沈氏园、龚氏园中景。两斋均为一楹,东向,面积分别为13和23平方米多,高约5米。闲研斋窗外修竹淡石,斋前一棵百年茶花高4米余,数雨斋旁植海棠和芭蕉。
聊淹堂和游骋堂两堂并列于数雨斋南,南向,西为游骋堂,东为聊淹堂,中为天井。两堂均三楹,面积各为约53平方米,高将近6米,聊淹堂前乔松疏竹,游骋堂前有合抱雪松。
亦是轩在聊淹堂和游骋堂南部,隔院与游骋堂相望,东西有曲廊与两堂相连。轩一楹,高4米,面积约7.5平方米,轩东、南、西墙有漏窗,可观四面景色。
到了清代,龚家趋败落,龚氏园宅第仅剩两堵危墙。后来,宅基地与后园由汪某后裔辟为秋霞圃,故又称汪氏园。1726年,汪家把龚氏园捐给城隍庙作灵苑。
而沈氏园后来归申氏,申氏将沈氏园进行了修复,并与龚氏园合并,与城隍庙连为一体成为庙园,此时始定名为秋霞圃,也有城隍园之名流传。
后来金氏园也与城隍园合并,就形成了存留下来的秋霞圃。
秋霞圃井亭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