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丑·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中国新诗派”不同于其他流派, 它是因诗歌艺术客观上的趋同而被后人追认的文学流派,是“自觉”的现代主 义促成了“不自觉”的诗歌流派。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共同特色是: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紧“捉住现实”,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艺术形式上,大力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唐-刘禹锡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牡丹
唐-张又新
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红牡丹
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
唐-元稹
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新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式的转型,新诗早期,1907——1925年前后,主要包括初期白话诗派、人生派诗歌、小诗运动和浪漫派诗歌。这段时期诗的特征:
1.全盘西化的口号,激烈的整体的反传统,新诗明显地借鉴了国外的形式乃之观点。比如说小诗运动的创作和印度国家诗歌运动关系密切。由于当时的文化社会思潮的大形势,新诗人不愿意借鉴传统;另一方面又不能自创新体,所以转借西方形式是必然的选择。近代以来,物质基础、经济文化是时代潮流的表现。
2.虽然表面上出现激烈反传统,全盘西化,但实质仍然是传统的,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这时,相当多的诗人如冰心、胡适等不断地为诗歌创作努力,认为他们还没有达到标准——白话。
3.与当时现实的关系:初期诗歌与现实有密切关系。要达到思想上的启蒙,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诗歌中运行反映。
这一阶段最大的特征是思想大于艺术。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重阳节的古诗词
九日登巴台
唐代: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龙山饮
唐代: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代: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九日得新字
唐代: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1、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2、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叶颙《已酉新正》
3、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4、天上风云庆会时——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胡适,字适之,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作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20 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胡适主张使用“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