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浇水量因植物种类不同,需浇水的量不同。一般来说,草本花卉要多浇水;木本花卉要少浇水。蕨类植物、兰科植物生长期要求丰富的水分;多浆类植物要求水分较少。同种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需浇水的量也不同。进入休眠期时浇水量应减少或停止,进入生长期浇水量需逐渐增加。营养生长旺盛期,浇水量要充足。同种植物不同季节,对水分的要求差异很大。如华北地区春夏干旱、蒸发量大,应适当勤浇、多浇;夏秋之交虽然高温,但降水多,不必浇得太勤。
2、浇水时间的确定。夏季中午土壤温度高与水温差别大,若此时浇水会使土温骤然降低,植物根部受低温刺激,阻碍水分的正常吸收。所以,夏季应在早晨或傍晚浇水。冬季气温低,阳光较弱,需水较少。在无冻土的地带,露地栽培的园林植物冬季浇水应在中午前后,切忌早晚浇水引起冻害。在土壤冻结前,应浇足“封冻水”,以保持土壤墒情。在土壤解冻之初,还应浇足“返青水”,以利园林植物萌动。
3、浇水次数。浇水次数应根据气候季节变化、土壤干湿程度等情况而定。喜湿植物浇水次数要勤,始终保持土壤湿润;旱生植物浇水次数要少,每次浇水间隔期可干旱数日;中生植物浇水要“见干见湿”,土壤干燥就浇透。喜湿的园林植物,如柳树、水杉、池杉等植物应少量多次灌溉;而白蜡、五针松、油松等幼苗比较耐旱,灌水次数可适当减少。
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的形式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合乎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继承和发扬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达到有机融合。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的形式,希望对大家有用。
(1)规则与自然相结合
规则式在居住区植物配置中是常见形式,确定的基调树种主要用作行道树和庭荫的乔木树种,一般在道路两侧各栽植1-2行行道树,并规则式地配置一些耐阴花灌木,地面用草坪或地被植物覆盖,在统一中求变化,以适合不同绿地的需求;自然式的植物配置常采用或丛植、或群植,组合成错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在目前的居住区绿化中常采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并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并且将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可创造出丰富的绿地景观。
(2)乔、灌、草结合搭配
在同一绿化植物群落中,采用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时令花卉;乔灌木、地被、草皮相结合;孤植、丛植、群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复合配置形式,既可满足绿化景观效果,将绿化与美化相结合,使居住区绿化疏密有致、四时有景,丰富居住空间的同时创造出安静、优美的人居环境,同时又兼顾了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增强小区绿化的生态功能。
(3)营造人工生态植物群落
在选择居住区时,购房者更喜欢具有完善的.配套和优越的环境条件的大型居住区,相对于小型居住区,它们有更多空间来营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营造人工生态植物群落可采用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如松柏林、银杏林、香樟林、枇杷林、柑橘林、榆树林;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如栀子花丛、月季灌丛、松竹梅三友林、丁香树丛、银杏D桂花丛林等,以及有益招引鸟类的鸟语林植物群落,如海棠林、火棘林、松柏林等。利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可维护居住区的生态平衡。
(4)注重植物色彩的组合与协调
居住区以绿色为主色调,适量配置各类观花、观叶植物,以达到画龙点睛之妙。也可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色彩,创造季相景观,如迎春花、垂丝海棠、桃花、白玉兰、棣棠、丁香、紫藤等可组成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栀子花、花石榴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银杏、红枫、木芙蓉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火棘、南天竹、忍冬等组成的冬季景观。除季相变化外,因地制宜的选用与地形相结合的观赏植物种类,也可创造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自然美景,如坡地上的地被、藤蔓植物,水景中的荷花、浮萍,池塘边的垂柳等。
(5)增强植物与建筑组合的有机联系
将植物配置构图与建筑组群有机结合,使两者互为补充,形成富于变化、构图严谨的平面布置。例如以植物来丰富和填充建筑的空间组合,以绿化树群构成建筑组群的构图中心,以植物绿化丰富住宅区的沿街立面,以绿树有规律地填补沿街的零碎空间,以绿化打破沿街山墙单调感等方式,通过增强植物与建筑的有机联系,将居住区与周围环境自然的统一起来,以达到景观的协调性。
;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