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脚下西安村
大巴山南麓,有一座飘着药香的山村,重庆市巫溪县 西安村 。
西安村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城市西安 ,两者之间确实 有联系 。
相传在武则天主政时,李显曾被 贬出长安 ,来到了大巴山。由于 想念故土 ,李显便把这座山中小村叫作“ 长安村 ”。
到明代时,古长安改称“西安”,人们便把村庄更名为“ 西安村 ”。
在西安村,最常见的就是 药材 。
每到中药材采收的时节,可以看到贝母、独活、党参等珍贵的中药材,一筐筐分门别类地堆在一起。
一笔交易过后,村民的口袋里,往往能有十几万的收入。
这些年,靠着中药材种植,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15000元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天然药海 相伴千年
除了人工种植,西安村附近,还有一片“ 天然药海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西安村人,与这些中药材相伴了 千年 的时间。
大巴山里的这片药海,是当年来到此地的李显一行人发现的。
当时他的营寨中爆发了瘟疫,为了救治士兵,大家深入大山,很快找齐了治疗瘟疫所需的全部药材。
为了感念大山的恩赐,李显告诫周边百姓,要 善待山林 ,不能过度索取。
而后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也一直都遵循着 一年只采一次药 的规矩,过着农忙耕种、农闲采药的生活。
让科学为自己说话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中药材价格暴涨。
巨大的经济利益让许多人蜂拥而至,开始 不加节制 地在山里采挖中草药,山林变得 满目疮痍 。
为了保护 山中药材 ,同时也保障 村民收入 。有人提出,把药材引种出山,进行 人工种植 。
经过几年的摸索种植,村里第一批药材迎来了收获。药材长得不错,大家都很开心。
但这开心劲儿却没持续几天,药商们对村民们人工种的药材持怀疑态度,都 不愿买 。
为了把村里的药材卖出去,村民们决定请专家帮忙, 让科学为自己说话 。
最终,科学检测确认了药材的药性,药商们纷纷来到村里采购。
随着中药材的销路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人工种植中,村里的药田越来越多,品种也更加丰富起来。
修改图纸 为树让路
药材种植越来越成规模,但 运输难 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西安村的发展。
那时,大山深处的西安村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
运药出山,需要 人背肩扛 ,就算是脚力快的年轻人,也得走上 十几个小时 。有时遇到恶劣天气,还很容易发生危险。
为此,村里组织起了 修路突击队 ,巫溪县政府也投入了 150万元资金 ,为村里提供炸药、石子等物资。
1998年,西安村人打响了 开山修路 的第一炮。
可没多久,就被 一棵大树 绊住了脚步。大树长在了规划修路的范围里,需要砍掉。
但这树有些年头了,人们对它 感情颇深 ,再加上村里人从小就被教育要 爱护树木 ,所以大家迟迟下不去手。
路要修,但守护山林的规矩也不能丢。最终村民们达成共识: 修改图纸,为树让路 。
就这样,用了约三年的时间,一条长达25公里的石子路盘旋在了大巴山上,就此 连通 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
露天大棚带来红火日子
道路通畅了,村里的药材产业也越做越大,吸引着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 回到家乡 。
唐旭就是其中一个,他与几位返乡青年一起,组成了销售团队,为家乡的药材 跑销路 。
但与几家药厂联系上了后,却发现村里的药材产量 供应不足 。
想提高产量,就得多种地,村里的空地不够,山林的主意不能打,怎么办?很快他们想到了 大棚种植技术 。
然而普通的大棚种植虽然可以加快药材的生长速度,但 品质会下降 ,为此他们尝试了很多次,终于摸索出了 露天大棚 种植技术。
先在大棚里育种,再移栽到田间,这样既能 保证质量 ,又能 提高产量 ,两全其美。
随着露天大棚种植技术的推广,2021年,全村中药材产量达到 800吨 ,产值超过 1200万元 。
今天的西安村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许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宣传家乡文化,不少游客也循着缕缕药香来到了这里。巴山药海间,小山村正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今晚20:00,走进大巴山下西安村,看一座药香满山林的村庄。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
播出内容:《西安村――药香满山林》
播出时间:2022年3月4日(周五)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编辑 | 王琳艳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