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文档网
扫码关注优美文档网

手机扫描二维码

古代工、商、农间的关系 (必修二历史)

农业知识文档网编辑:佚名2024-03-07 18:32:23农业知识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虽有所发展,但是始终只处于补充地位
具体说,帮助楼主更好理解: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农民家庭等
③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④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不断发展,到宋元时空前繁荣
②古代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进步和城市繁荣
③其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地位,彼此之间的协调

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最受重视。手工业在当时也是农业的范围,地位次之;而商业受到压制,统治者认为商人不劳而获,哄抬物价,不利国家稳定,对商人多加限制,不让其及子孙做官,不能有豪华的宅院等。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

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始终把农业看作“本”业加以重视,而把工商看作“末”业来加以限制,但由于农、工、商之间这种互动的关系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代代有所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

扩展资料: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在思想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经济发展史

1、 农业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三国时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认识: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鼓励、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水利事业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 战国时期: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 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时实行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买卖,必须向周王纳贡,跟随周王作战,服从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争霸战争,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曹操在许下实行屯田制,以后,三国都实行屯田制,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按比例向官府交纳一定的收获物,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西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隋唐时继续沿用,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被破坏。它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国有制在封建社会总归要被破坏,因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并现象的发展必然要使土地国有制破坏,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它们必然被破坏。 (5)重要的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 租调役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即按照土地和资产向交税,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摊丁入亩”的“地丁银”:雍正帝规定,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我国的人头税制度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它的实行,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认识: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2、 手工业 (1)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业的国家。以后经历历代尤其是汉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并且纺织业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 (2)陶瓷业: 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认识: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造纸业 发明: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认识: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造船业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隋唐时期: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认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五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和青铜业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3、 商品经济 (1)国内贸易和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商朝重视商业的发展,商民重视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的都城已经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战国时期:商品种类多,各地土特产在中原市场上相互交流;中原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规模大,辐射广,四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封建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 两汉:商业呈现空前繁荣局面。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九市,市内商肆整齐有序;各民族之间贸易繁荣;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到汉武帝时通用五铢钱;一些名都大邑相当繁荣,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当时称为“五都”。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 隋唐:发达的水陆交通,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统一货币,隋朝仍用五铢钱,唐高祖时废五铢钱,统一使用开元通宝,它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城市经济发达,管理严格、规范,市内有邸店和柜坊,市场的买卖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有“日中为市”的规定,唐中期以后出现了夜市;城市兴旺,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的成都和扬州成为东西两个中心,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北宋:城市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贸易场所叫“瓦子”;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本行业的商业利益;农村中逐渐形成固定的集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很繁荣。 元朝: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著名;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明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认识: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隋唐以前,我国的城市基本上是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统一,隋唐以后,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如扬州和成都;明代以后商业贸易已经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2)对外贸易: 汉代: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运到欧洲的大秦;汉朝与朝鲜、日本和越南有频繁的贸易联系;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往来。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并进,与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有密切的交往,并与欧洲和非洲国家有贸易联系;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长安、洛阳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认识:国家安定、统一、强盛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统治者的外交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外贸易随着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而兴起,强盛而强盛,衰落而衰落;对外贸易先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隋唐时期水陆并进,南宋时以海路贸易为主,元朝时海陆并进,明朝中后期起,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伴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就和发展;而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发展的产物,是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之一。 总之,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社会解体 4、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在丝织行业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缓慢发展:清朝时有了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 (3)局限性:它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市场因素:农民的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资金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政策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习俗。 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发展、成长,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专题复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历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农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注意掌握各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握其发展线索,并认识它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实质和影响; 掌握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特点和走向,了解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了解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缓慢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深刻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的关系

地黄种植和管理 地黄种植和管理的关系

农业害虫与害虫防治的关系论文(农业害虫与害虫防治的

农业害虫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是(农业害虫与害虫防治的关

农业害虫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是什么(农业害虫与害虫防治

蔬菜种植法律关系

农业害虫与害虫防治的关系(农业害虫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东游记吕洞宾,何仙姑和白牡丹的关系

园林、园建、绿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理解园林与建筑的关系

蔬菜种植品种之间的关系(蔬菜种植品种之间的关系有哪

园林与环境的关系

蔬菜种植法律关系(蔬菜种植法律关系的认识)

纯氧与循环水养殖(纯氧与循环水养殖的关系)

现代农业与物联网的关系

蔬菜之间的相生相克是什么关系(蔬菜之间的相生相克是

农业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蔬菜种植和管理的关系(蔬菜种植和管理的关系是什么)

卫鞅和商鞅是什么关系?

农业法和农业政策的关系

杨凌区和杨凌示范区市,什么关系?

土壤耕作是调节什么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园林绿化中设计,栽植,养护三者之间的关系

观光农业园与观光农业的关系如何?

什么是耕,耕与农业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园林、园建、绿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1、简述园林与绿化的关系.

MAP和中化是什么关系?

种植农业公司与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关系?

文章关键词
代工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