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苏联的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尽管苏联领导采取了各种措施想扭转农业的落后局面,但是迄今收效不大。我国学者对苏联农业问题的研究已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究竟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对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为了推动对苏联东欧问题的深入研究,本刊从即期起设“专题讨论”一栏。本期就“苏联农业落后的原因”问题组织一次讨论,以后还将用“笔会”的形式陆续刊登这方面的来稿。衷心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本着实事求是、各抒己见的原则,踊跃参加讨论。 农业一直是苏联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落后,不仅是苏联的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 而且成为尖锐的政治问题。苏联的农业究竟为什么长期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利的自 然条件有很大影响,但从根本上说,则是所实行的农业政策不当,管理体制上有问题造成的。 在斯大林时期,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采取大搞群众运动方式和行政强制手段,实行全 盘集体化,是一个致命伤。当时的主观意图是想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来解决社会主义工 业化与个体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但操之过急,结果适得其反。集体化不仅没有带来生产大 发展,反而使农业生产遭受极大的破坏。1933年与1928年相比,苏联农业总产值下降了18.5%, 其中畜牧业竟下降了52.6%,很多年都未能恢复过来。同时,为了保证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的 需要,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拖拉机站工作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不等价 交换(剪刀差)等办法,几乎取走了农业生产总量的一半。国家对农业取之甚多,给的很少, 竭泽而渔,使农业简单再生产都难维持。而有限的一点农业投资,又被主要地用于机械化, 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治理,以致农田水利建设很差,抗灾能力极低。在农业管理体 制上,集中过多,管得太死。连种什么,种多少,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等等,都由上级 统一规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没有一点因地制宜的自主权。所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1953年与1913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45%,平均每年增长不到1%,人均谷 物产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4%。可见,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赫鲁晓夫执政初期,注意纠正了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某些失误。他把加速农业发展作为一 个战略任务对待,通过大规模垦荒,抽调二百多万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改革农业计 划制度,调整农产品采购和价格政策,以及个人副业政策等,使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 增长。但是,他对改变苏联农业落后面貌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当获得1958年农业大丰收后, 误认为农业问题已经解决,轻率地改变了原来实行的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政策。 在农产品采购中,实行所谓“滑动价格”,谷物收购价因丰收而降低15%,又不断追加收购指 标,甚至把种籽都搜购一空。同时,给农庄农场下达各种各样的任务,事实上否定了他们的 经营自主权。限制个人副业,直至收归“公有”。并大规模合并集体农庄,或改组为国营农场, 美其名曰“提高公有化水平”,实际是脱离生产力水平的“穷过渡”。再加上瞎指挥,盲目扩种 玉米,全盘否定草田轮作制;对新垦荒地进行掠夺式经营,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 风暴、沙暴成灾。这一切,给苏联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1963年,农业总产值比上一 年下降7.5%,低于1958年水平,人均谷物产量478公斤,比1913年水平低11.5%。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农业政策,比过去有许多重大改进。例如,停止集体农庄大规模合并和 改组为国营农场的工作,取消对个人副业的不适当限制,稳定农村所有制形式;实行国营农场 完全经济核算制,扩大农庄农场的经营自主权;改善农产品采购和价格制度;实行有利于农业 的投资政策,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重视农业科学, 发展农业教育;等等。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或者又产生了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苏联现行的劳动报酬制度中,所完成的工作量是评价报酬的主要依据,没有把. 报酬的数量同人们的最终劳动结果密切联系起来,因而不能更好地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集体农庄实行有保障劳动报酬制度后,虽然有助于保障农庄庄员的基本收入水平,减少劳 动力流动,但在客观上把集体农业也搞成“铁饭碗”,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大大落 后于劳动报酬的增长。 第二,采取不定期勾销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积欠银行贷款的办法,使一些农庄农场滋长 了对国家的依赖心理,不注意改善经营管理,努力发展生产。 第三,在实行部门管理体制下,农业与其前后部门的有机联系被分割,各自从本位利益 出发,不能很好地配合协作。如工业供应的农用生产资料不完全适合农业生产需要,或者不 配套,不及时,质次价高,而在农产品的收购和保存、运输、加工和销售上又存在严重的脱. 节现象,造成了很大的损耗和浪费。 第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许多农庄农场至今仍是多部门经营。近年来虽然 一再强调要在跨单位合作和农工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中化,但由于种 种原因,进展不大。而在建立农工综合体、畜牧综合体的过程中,又常常贪大图快,脱离实 际许可的条件,缺乏必要的经济依据,造成了很大损失。 第五,长期实行粗放经营所形成的传统习惯和惰性没有得到克服,阻碍了农业生产集约 化方针的实施。 此外,农业生产内部的比例关系不够协调,畜牧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饲料保证,经常随 着谷物生产的丰歉而上下波动。 凡此种种,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66―198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2.1%,其中1976―1980年只有1.4%,1981―1982年更下降到不足0.5%。农业生产的经济 效益也不断降低。1980年与1965年相比,每百卢布农业投资的产值下降52%,每百卢布固定, 生产基金和流动资金的产值下降45%,集体农庄每卢布劳动报酬的产值下降28%,国营农场 每卢布工资的产值下降24%。
1、就是他的政策倾向重工业,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2、农业集体化调不起农民的积极性,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