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江南得以开发,原因有很多,比如气候水土、贯通航道、兴修水利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那个时间段北方沦陷,大量人口不得不渡江求活,人力物力财力都聚集在南方。而南朝也不得不去把重心放在南方,北方虽是平原,但他们管不到了呀
虽说发展,但南方自东晋建国,到南梁侯景之乱前的顶峰时刻,两百余年,南朝巅峰期人口也不过千万,远远低于北方,人口也只是集中在长江沿线。到了北宋年间,南方还是流放之地,比如说苏轼,就被流放岭南……
南方真正的发展,在于南宋,发展原因和东晋一样,北方沦陷。在南宋手中,南方真正意义上成了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超过了八千万,这种中心一直延续到今天
首先,需要用来作为经济大背景的,是春秋战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可以说,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地都是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最重要一环在发生作用,没办法,农业社会嘛。但是在东周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公田制”。这个“公田制”很简单,也就是土地都是国家的,而且不允许买卖。全国的土地都被分为一块块“井”字的形状。井字中间,就是公田,收成要全部交给君主或者族长。井字边上的角落收成,才能自己种点东西户口。东周之前,家国不分,很多大家族聚集在一起种这个井田,然后统一分配粮食。列位,都看出来了吧?特别像XX公社嘛!
吃大锅饭,等于被君主死死束缚在土地上。缺乏激励,大伙儿自然磨洋工。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也不多,所以列国相安无事,周朝延续时间特别长。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发明,开垦荒地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这时便有个问题,新开垦的土地,按说不“合法”。开垦荒地的,也大多不是有公民资格的“国人”,而是到处乱窜的盲流“野人”。不过,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不说,戎狄部落也时常在边境骚扰。打仗需要招兵,但是井田制下的“国人”谁肯为国君去打仗?因为需要招兵的缘故,所以就许以“野人”田地产权,招募“野人”上战场打仗。后来由于军功,可能分的土地更多。如此一来,“国人”也不干了,这不是侵犯了我们神圣的权利吗?不知哪儿跑来的“野人”有田有土的,我们这些祖辈是公侯大夫的往哪儿搁?于是,分家不可避免。
土地私有制很快就确立起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产权这个东西,是非常神奇的!人一旦有了自己的东西,都格外上心。于是粮食产量上去了,工商业发达了。战国时代,齐楚这些大国经济发达,货通天下。韩魏赵燕这些小国,也有很多大商人诸如吕不韦等。这些都是拜私有产权所赐。
私有产权确立,商业文明兴起,小贵族,手工业者,商人,农民这些私产者很高兴。但是国王不高兴。其一,以前井田制大家一家子,君主对领地事无巨细一管到底。而现在则只是一个大领主,因为分家崛起的贵族豪强实力也壮大了。国王没法说一不二。其二,征税的难度变得很大。如果对土地征税,只要税一高,农民纷纷就把地卖给贵族豪强,然后自己做佃农。反正税收由贵族豪强去交,农民只要交完租子还是有口饭吃。实在逼的很,农民伯伯干脆换个地方,到别的工商业城镇打工过活,哪里水土不养人啊!
然后再来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 当时的各派学说,实际上就是各个社会阶层的代言人。比如说墨家、农家,就是为城镇手工业者、小商贩、自耕农代言。整体都是尊王攘夷,天子是好的,就是下面诸侯太乱。所以要兼爱,要非攻,但还是要服从大领导!再比如说老庄,动不动就吸风饮露,这样HIGH的学说,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玩得起的。所以老庄代表的是贵族、士人阶层。此外还有杨朱,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直接走向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商人阶层了。
这些学说,都是好的,保守墨家取天下道义,杨朱自由主义求财。都是对抗王权,社会发展的优良传统。但有儒家和法家,是当时的另类,他们这哥俩调转枪口,不帮国人抑制王权,而是直接找王权搞定秩序,混口饭吃。首先儒家,说天下大乱都是因为没有秩序礼教,大家要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嘛!王上一听很高兴,那要怎么弄?孔子说,没有秩序都是因为不仁爱,只要大家都仁爱就可以了嘛。王上说孔老二你不如找块豆腐撞死算了!爱不爱的狗屁用没有!孔子碰了一鼻子灰,然后轮到法家。韩非子说,我有法术,一人犯法全族连坐,拆散宗族聚居,禁止私斗。盲流侠客,商人士族全部打掉。整个社会,除了王上没有任何人拥有组织资源,一盘散沙如何跟王权对抗?再禁止土地买卖,禁止人口流动,没有路条都出不了村口。国家赋税徭役极其繁重,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靠种地老婆孩子都养不活!同时军功又开的奇大,上阵杀敌立功免赋税还奖土地。农民伯伯想想反正种地活不下去了,不如上战场去搏命一回。 可以说,生活在如此法家制度下的老百姓,那真是生不如死,极其痛苦。
王上听韩非说完,非常高兴。但法家在关东六国也有发展,最后为何只有秦国成功?原因就在于,关东六国经过土地私有化,已经崛起了一批贵族豪强。产权明晰,大家各安其命。这时要推行法家这一套把人变成斗鸡斗狗的政策,上下一起抵制,根本就推广不开。比如说,吴起和李悝,最后都不得好下场。
但是秦国不同,秦国一直世居西戎。一直都是最穷的国家,经济不发达,就没有城镇贵族阶级新兴。六国人口流动,除了游侠说客一般也都不往秦国去。因此秦国还保持着原始部族社会的简单生产关系的痕迹,缺乏中间阶层制衡王权。所以商鞅能在秦国推行法术成功。
商鞅变法之后,其实秦国还是穷!但是秦王一变而为战国七雄中最有钱的君主。因为财富不在民间,就在官府。就拿郑国渠来说,关东六国都搞不成,但秦国就是秦王一句话的事情,王上不差钱!关东六国的君主则一旦开搞这种大工程,涉及到拆迁、人工、徭役等等事情,一下一个头两个大。因为社会资源是开放的,君主没法说一不二。
反过来说,秦王当时拥有六国国君完全不能比拟的社会资源和军事动员能力。人皆以为,秦军铁血能打。但其实,秦军平时都是一帮农民在家种地,打仗了才扛起武器去拼命。而六国由于发达的工商业体制,早已经实行了更有效率的佣兵制。有资料显示,秦灭六国的最后几十场战斗,秦国败多胜少,大部分都没打赢。但在决定性战役,比如长平之战这样的大型战役,秦国十次里赢了七次。剩余三次,基本上也是全身而退。也就是说,秦国单兵素质其实远不如六国,遭遇战基本打不赢。但秦国总体战,动员全国资源参与战争的能力牛逼到了恐怖的程度。以长平之战为例,深入赵境打这样规模的大战役,不是硬碰硬歼敌,而是把赵军在本土活生生给困死了。这其中的后勤保障却是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此战之功,白起算一个,但恐怕大部分要归功于秦国那些六亲不认的法吏。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把围城、打援、消耗战三板斧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六国的雇佣军团战斗力虽强,却经不起这样的流氓无赖的打法。所以,项羽在赵国被章邯20万秦军围困的时候,选择破釜沉舟一战解决问题。因为拖下去,跟秦军的农民伯伯拼消耗,那基本上是有去无回。说到这里,怎么越来越觉得,像天朝开国的三大战役呀?
至于秦国统一天下之后二世而亡,其实责任应该在于秦始皇,而不在赵高和胡亥。因为秦国历代先君打仗,其实不为领土和人口。而是为了战争赔款。每次打完了,就讹诈六国一笔钱,这种其实是戎狄的战法。秦兵又都是农民伯伯不要养,所以打仗反而能赚钱!但是到了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灭六国,就要占领,就要驻军。这些人的军饷,加上装备供给,军费是蹭蹭往上涨。到后来支撑不住,秦始皇就统一度量衡,实际上就是强行高估秦半两钱的币值。秦国半两钱是个什么玩意儿?含铜量才8克,而同时期的齐刀币,含量在30克以上,楚币轻一点,至少也在25克左右。始皇帝强行要求全部兑换秦半两钱,等于带军队来抢劫了!于是物价飞速上涨,政府赤字飞速上升。后来,始皇帝又收天下铜器铸成十二铜人,这不是变相强行回笼货币吗?再加上秦始皇陵、万里长城等大型铁公基上马刺激经济。周期性一到,政府天文赤字。这时又搞币值改革,发行大钱,强行要求同样大小的新钱等于之前的100钱兑换。如此三下五除二,于是陈胜表示:反正都是死,跟你丫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