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上口,是对的。但是,严格来说,“韵律十足”却是不太对的,因为押“韵”容易,合“律”(格律)则难。事实上,对于唐诗宋词,普通话要做到“韵律十足”可以说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普通话当然不是胡语,但是它已经失去了古汉语的韵味却是不争事实。
今天的普通话只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众所周知。但是:古汉语有多少个声调了?
答:无法确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有八个声调。
首先,古汉语有入声,而普通话完全没有,也就是说古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是平、上、去、入。
其中,每一个都可以分出阴阳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除此以外,古汉语还有特殊的发声技巧尖团音、浊音(又分轻浊、重浊)还有辅音等——这些,普通话是完全不见了。
那么,这些技巧到底对读古诗词有什么影响?
答案很简单,因为古诗词都是人们用古汉语标准音去创作的(那些所谓的“用诗人的方言去创作”观点千万别信,没有的事,读书人要学会写诗词,必须要先读书,要读书就要学标准音,不管是上古雅言还是后世的所谓“官话”都是一类的东西,和通用语言、官方语言是一个意思,没有任何差别)。
因此,要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当然就要用古汉语的方法,这道理就好像一首普通话的歌曲,你不可能直接用粤语去唱,必须要改词的道理一样。
那么古汉语到底和普通话有什么差别?
今天的专家已经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构拟(即复原)古汉语,目前基本上可做到大致还原。
上古汉语——周秦汉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不过以郑张尚芳为首所构拟的多音节发音似乎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也就是说,音调是否如郑张尚芳复原的那样?“字音”(比如说“沃”到底是不是读wo)是否准确?这些已不是问题,而是周秦汉的雅言被证实了就是多音节的,比如“乐”,它竟然是读“那卡now”(音译)——总之,上古汉语竟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是一个字就一个音!而是多音节!
似乎没有人反驳郑张尚芳,看来专家是取得了共识。
具体可到优酷上搜索“古汉语 诗经”就会看到相关视频
中古汉语——隋唐宋由于五胡乱华导致北方汉人大量减少,衣冠南渡后,在南方也同样发生了民族融合,因此上古汉语也产生了融合改变——一般认为,东晋所继承的,是正宗的汉朝雅言(古洛阳话)。而在南北朝出现的“金陵雅言”应该是晋人带去的上古汉语与所谓的“江淮之音”或曰“江左之音”结合而来的。
此时期,中古汉语开始成型,也出现了沈约《四声谱》中所定义的上述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但可以肯定,平上去入并不是因衣冠南渡才出现,而是早就有之,只不过之前没人提出过系统的概括而已。
总而言之,可以由此而推论2点:
1、上古汉语已经失传;
2、中古汉语开始形成。
而中古汉语的系统教材,就是来自隋朝所修的《切韵》。此书后来演变成大宋的《广韵》,两书的语言系统是一样的。
音韵学家从中可以得出,汉语正式进入一字一音应该就是从衣冠南渡后开始。
注:但笔者认为,两汉既然有400多年,那么其语言理应不可能沿袭周秦并一直保持不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出,东汉时,汉语应该已经开启了简化读音的进程,因为语言必须是越往后发展就会越简单。比如学术界原来都认为《切韵》的“切音法”是来自佛教梵音的影响,但其实,早在汉代时就出现了类似的读音发声方法,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不过,无论如何,“反切”成系统的首见,确实是始于隋朝的《切韵》,那么,也就是说,唐诗宋词的语言就是《切韵》和《广韵》音。
无论是《切韵》还是《广韵》,古汉语已经有了至少八个声调,就是上述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专家可以复原古汉语的每一个字的声母,但是,要复原韵母就比较难——不对,再说一次,是都不难,而是在复原后再给它们“定调”就难了。
什么意思了?
比如说有“孤作压全唐”之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前面的4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专家是完全可以复原唐宋读音是怎么样读的,但是这样我们就能朗诵得好听了吗?
还真不能,答案就是出自在上面说到的“四声八调”——你无法准确无误的知道每一个字的声调,比如“春江潮水连海平”这句的7个字,你可以把他们的读音都复原出来。比如:
春=平声;江=平声——但请问,它到底是阴平还是阳平?
那就不好说了,而且即便推导出了声调,也无法准确复原调值——比如说,广州人说粤语就比香港人要更沉一些。而香港人则更尖一些,这样,两个都是粤语,每个字的读音都一样,但调值就是不同。
说到这里,基本上可以清楚用今音读古诗词要做到“韵律十足”是完全不可能的。
莫说要与古汉语比,就是与今天的东南方言,如闽南话、粤语、客家话、赣语等来比,至少在入声、浊音等方面,普通话是肯定做不到的,也就是说“韵味”就不如这些方言。
但是,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普通话虽然失去了入声与多声调,但是它毕竟是“正音”,而这些方言有些字句从古汉语中遗传得比较好的,自然可以胜于普通话;有些遗传得不太好,由于它的“方音”性质——不能做到“文白通用”,因此,它便可能连“字正腔圆”都做不到,那么,后面这种情况,普通话还是比方言好。
因此,总体而言,普通也更容易押中韵脚。
最后:如果韵脚同样押韵的前提下,粤语朗诵唐诗宋诗(不是词),论“韵律”肯定要好过普通话,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因为粤语文白通用是没有问题的。而它的“九声六调”就更加不用多说了——这是“合律”的关键。
换言之,就是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