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文档网
扫码关注优美文档网

手机扫描二维码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

农业知识文档网编辑:佚名2024-03-15 12:32:28农业知识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所做调整的四件重大事件(含时间)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或调整,这些变革或调整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产生了不同影响,现归纳如下:

一. 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 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

新中国不同时期农业政策

实事求是,袁隆平袁老在新中国的农业领域地位到底怎样?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成就?

祖国新中国近年来的成就

如何看待新中国宪法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历程?(要快哦!!

新中国农业起源时的主要生产工具?

纵观新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这

文章关键词
所有制 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