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 一、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它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二、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了五十多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爱国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通力合作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 三、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胜利地进行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 四、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剥削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五、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就一九八○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达到六亿二千万吨;发电量增长四十倍,达到三千多亿度;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钢产量达到三千七百多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六、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灌溉面积已由一九五二年的三亿亩扩大到现在的六亿七千多万亩,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解放前我国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机械、化肥和电力,现在农用拖拉机、排灌机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增加,用电量等于解放初全国发电量的七点五倍。一九八○年同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粮食增长近一倍,棉花增长一倍多。尽管人口增长过快,现在已近十亿,我们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 七、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一九八○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商业收购商品总额由一百七十五亿元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三亿元,增长十一点九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二百七十七亿元增加到二千一百四十亿元,增长六点七倍。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总额,一九八○年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七点七倍。随着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九八○年,全国城乡平均每人的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比一九五二年提高近一倍。 八、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一九八○年,各国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二亿零四百万人,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二点七倍。三十二年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近九百万专门人才。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表现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文艺方面创作了一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运动项目取得出色的成绩。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九、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加强,部队的素质和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在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解放军发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作用。 十、在国际上,始终不渝地奉行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全世界一百二十四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得到恢复。我们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发展同各国人民友谊,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的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积极作用。这一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促进了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方向发展。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多年间,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全面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先后胜利地完成了第六个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为90年代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一)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1990年同198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84.6%,平均每年增长6.3%,粮食总产量先后登上3500亿公斤和4000亿公斤两个台阶,1990年达到4350亿公斤。棉花、油料等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很大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1991年,乡镇企业创产值826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162亿元,都比1978年翻了四番。(二)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到、1991年达28248亿元,比1978年的4237亿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增长12.2%。主要工业产品原煤、原油、电力、钢铁等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消费品工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市场供应充裕。(三)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十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2.77万亿美元,超过前30年的总和。一大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经济薄弱环节有所加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所调整,城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后续力量。(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381亿美元增加到115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181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621亿美元。到1990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89.8亿美元,兴办外商投资企业2万多家,引进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五)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十年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万多项,其中获国家奖励的近万项,一些领域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高能物理、计算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社会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也有不少进展。教育方面,多数城市普及了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他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六)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过渡,少数地区已实现小康。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13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元。(七)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1990年同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由4470亿元增加到1740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36倍,平均每年增长9%。国民收入由3688亿元增加到1430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8.7%。一些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煤炭、水泥由第3位升至第1位。粮食、棉花、肉类、布匹已居世界首位。上述巨大成就的取得,雄辩地证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总结:(一)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二)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三)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五)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六)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过渡,少数地区已实现小康。(七)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