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山石、水体、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是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足以说明山石在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中国造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假山,也随着园林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一个独特而完善的园林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选择规格基本一致的同种树或多种树配置成整齐对错的几何图形的配置方式叫规则式配置。
有5种方式
1.中心植
2.对植
3.行列植
4.环状种植
5.全面种植
藤蔓(téng wàn),藤本植物,根生于土壤中的一种易弯或柔软的木本或草本的攀缘植物。
茎细长,不能直立,具有凭借自身的作用或特殊结构攀附他物向上伸展的攀援习性;没有他物可攀附时,则匍匐或垂吊生长。藤蔓攀援植物种类丰富,大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适宜于垂直绿化。藤蔓植物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它们的攀爬方式也不一样:缠绕类藤蔓植物需要可供它们缠绕的物体。
藤蔓与山石的配置是我国传统园林中常用手法之一,有时还以白粉墙相衬,使之在形式上更添诗性画意,常见的应用植物有紫藤、凌霄、石楠藤、凹叶景天等。
植物配置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在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公园、一块绿地可以没有地形、没有水体、没有园林建筑……,但是不能没有能给公园带来生机的植物。
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有关花谱、艺花一类书籍,明代的《群芳谱》、《园冶》、《长物志》中均已论及,清代的《广群芳谱》、《花镜》中有较详细的说明。从这些文字记述和保留至今的园林、古树名木来看,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配置有如下特点:
1、对园林植物题材的认识比较深刻,能得乎性情,从植物的生态习性、外部形态深入到植物的内在性格,加以“拟人化”,因而有“梅花清标韵高,竹子节格刚直,兰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之说,喻为“四君子”。或将松、竹、梅配置在一起,称为“岁寒三友”。或以牡丹比喻富贵,紫薇比喻和睦等。往往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表现形态,赋予一种人格化的比拟。因此,在园林中着重欣赏植物的个体美,以孤植方式多,且极少修剪。
2、师法自然,仿真大自然植物景观入园。即使是在面积很小的园林中,也仿真“三五成林”,创造“咫山林”的意境。甚至按照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描述,在园林中创造“武陵春色”或者把田园风光搬进园林,设置“稻香村”等。
3、喜好集中种植某一种具有特色,或为群众所喜爱的植物,成为专类花园。如西汉上林苑中的扶荔宫,宋代洛阳的牡丹园,明清时代园林中的枇杷园、竹园、梨香院、芭蕉坞等。这种形式一直流传到现在。
4、植物同园林其它要素紧密结合配置,无论山石、水体、园路和建筑物,都以植物衬托,甚至以植物命名,如万松岭、樱桃沟、桃花溪、、梅影坡、芙蓉石等,加强了景点的植物气氛。以植物命名的建筑物如藕香榭、玉兰堂、万菊亭、十八曼陀罗馆等,建筑物是固定不变的,而植物是随季节、年代变化的,这就加强了园林景物中静与动的对比。
5、中国古代园林以景取胜,而景名中以植物命名者甚多。如万壑松风、梨花伴月、梧竹幽居、罗岗香雪等,极其普遍,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特色。
6、在漫长的园林建设史中,形成了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程序,如栽梅绕屋、堤弯宜柳、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悬葛垂萝等,都反映出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特有风格。
总之,我国传统园林景观在植物造景,以植物为主题,把植物所具有的生态习性配置在景观中,表达思想感情。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