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园林的精华所在,相对于西方传统园林的规则式布局。
根据自然地势、水文条件等因地制宜,突出功能,合理规划布局;
地势自然起伏或者微地形处理,水体设计边界、驳岸等蜿蜒曲折,自然流畅。
各功能分区相互联系,突出功能,其次形式。
道路系统多不规则式布局,联系园内外,鲜见直线道路。
园林建筑、小品等根据实际需要分散全园,式样灵活。
园林植物多为自然式配置,多不修剪,乔灌草复层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是在现代城市中,人口膨胀、建筑楼主群密集、城市下垫面的改变等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并不断加剧,因此人们对绿色空间更加向往。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季相变化,这些特点营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园林植物在园林在园林景观营造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表现时序景观
在景观设计中,植物不但是“绿化”的元素,还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植物自身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表现出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以及植株由小到大的生理及形态变化过程,形成叶色、叶型、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和形象的变化。
2.形成空间变化
在空间上,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植物就像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景观变化的功能。植物造景可以通过人们视点、视线、视线、视境的改变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变化。
3.动态空间
动态空间是指随植物的季相和植物生长形态变化而变化的空间。植物季相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动态空间构成,也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可选择的空间类型。
4.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景观的主要材料,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及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以孤植来展示植物的个体之美丽;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进行配置以表现植物的群体之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进行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养出乔、灌、藤、草相结合的群落景观。
1、地域性原则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周边地貌特点,充分考虑与周边的自然资源与地质条件呼应。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就地取材, 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 是景观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文化性原则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充分延续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吻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分析整合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要素,以增强公园景观的地域感,营造具有内涵的公园景观空间,传承地域的文脉,弘扬历史连续性,打造有灵魂、有思想的公园景观空间。
3、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应力求营造适宜的空间尺度,符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特征。设计应充分考虑动静分区,将比较动的景观空间布置在相对开放的区域,将比较静的景观空间布置在相对私密的区域,同时使得公园景观空间功能分区与流线划分相吻合配套,进一步合理地结合原始地形地貌布置公园的水景、绿化以及小品,以满足公园游客对于休憩放松、交通过渡、交流休闲的功能需求。
4、可持续原则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设过程中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减少能耗并做到适度消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所在地域原始地形面貌、维持其生态条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减少碳排放量。
5、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等)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6、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