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大绿化树,泛指一些大型乔木,如朴树、黄连木、香樟、黄葛树、柚子等。就拿我们正在建设的公园来说,为了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层次分明、高矮错落、视觉饱满、颜色协调、)
在大乔木下面会搭配种植一些灌木,如澳洲石楠、(金叶)女贞、千层金、海桐、花叶良姜、松红梅、木本绣球等。
不仅如此,在灌木下面还回种植小灌木。如百子莲、石蒜、栀子花、杜鹃、木春菊、节香等。
在这些的周围肯定少不了草皮啊。
如果是一些名贵的树木,如罗汉松、黑松等,也可以为之设计单独的花镜风格,也能呈现出别出一格的景观效果。花镜主要主要就是能随不同季节变换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图2
这样一来一副完美的风景画才算完成。下面看一下我们公园的效果吧!(以上植物,在我主页都有介绍哦?)
一般小园林的植配主要讲究层次,大概分五个层次,由高到低
乔木层(树群的天际轮廓线)
亚乔木层(开花繁茂,美丽色叶)
大灌木层
小灌木层
多年生草本花卉层下面来具体说说不同层次的植物配置
两层结构乔木+地被(草坪):通过简单的乔木层与低矮的地被或草坪进行搭配,用于表现·种简洁、通透的林下空间。适用于景观概念、造型概念、主题林概念、色带概念灌木+地被(草坪):通过灌木与地被(草坪)的组合,实现视线的半阻隔。一般用于两
个组团之间的过渡。而这些植物之间的搭配,也是有许多固定组合的,比如白桦这种据说有眼睛的树,就有多种搭配。白桦林波斯菊、白桦林+鼠尾草,等等。
三层结构三层结构作为绿地中典型植物组团的主体形式,它相对尺度较大,同种基调植物数量较大,在中间区域成片、成线种植,形态较简洁。
四层结构作为三层结构的提升,应用于植物基谢团配置中的重点突出区域部位,通
地的多层配置,形成高低错落、色彩多变的植物景观,与基调部分形成疏密对比、
五层及以上结构:大乔+小乔+大灌+小灌+地被(草坪):通过拔高的大乔、圆冠型小乔、不同形态的濯木组合形态的灌木组合、色彩斑斓的地被花卉进行多层次配置,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一般应用于重要节点、视线焦点、大门入口等重要位置。
本着能用图说明的就不用文字的原则,下面一起来欣赏那些美美哒组团风景吧
地被植物配置的主要原则包括:
1.深入了解立地条件和地被植物的特性
立地条件是指种植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以及湿度等情况。地被的特性包括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只有在深入了解种植地的环境后,才能合理地进行配置,否则盲目选择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不必要的浪费。
2.根据绿地不同性质和功能进行配置
绿地的种类很多,如公园绿地、风景区绿地、防护绿地、城市街道绿地等。其中,公园绿地是布局最为复杂、造景要求最高的绿地之一。既有开阔的草地,又有郁蔽的林带,既有规则的花坛,又有自然的花境。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用不同的地被植物。如在规则式布局中,应选择植株整齐一致、花序顶生或是耐修剪的品种;而在自然式的环境中,则可选择植株高低错落、花色多样的品种,从而呈现出活泼自然的野趣。
3.高度搭配要适当
园林置景中的植物群落一般由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组成,为使整个群落层次分明,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除了树种选择应简单、谐调外,植株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上层的乔、灌木分枝点比较高,而且种类较少时,下面的地被植物就可以适当高一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则应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否则会使人有局促感。在花坛边缘,应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使其高度保持在5厘米以下,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总之,地被的主要作用是起到衬托的目的,突出主体,并使群落层次分明。
4.色彩搭配要谐调
地被与乔灌木均有不同颜色的叶片、花朵和果实,搭配合理时,能使之错落有致,并具有更为丰富的季相变化。如在落叶树种中,可选择一些常绿的种类,如麦冬等。在常绿树丛下,则可选用一些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种类,如玉簪、紫萼等,达到丰富色彩的目的。此外,整个群落还应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当上层乔灌木为开花植物时,就应该考虑到地被的花期和色彩。如盛开的堇色紫荆花下配以成片黄色的毛茛,会显得色彩明快,相互谐调,形成一个色彩缤纷的树丛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