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康熙十六年(1677)长芦盐运使司衙门,由沧州移至天津(在鼓楼东)后,天津就成为长芦盐的主要集散地。致使盐商在天津的经济地位迅速崛起,使原依赖漕运而富甲一方的粮商巨贾相形见绌。
大盐商张霖在锦衣卫桥北(今中山公园附近),修建园林住宅——问津园(初名“思源庄”),其中花木葱郁,曲水回环,有篆水楼等建筑。其后,张霖的门人,另一大盐商查日乾父子,又在城西南运河南岸修建了水西庄。它占地百亩,景色清幽,园林建筑颇具特色,清乾隆帝南巡路过天津,就居住在其东的介园,因时值紫芥花盛开,遂赐名“芥园”,并题匾额。
芥园早年曾是著名文人盘桓歌咏之处。道光时诗人崔旭诗云:“芥园高傍卫河边,楼阁参差映绿扬。曾是
当年诗酒地,行人犹说水西庄。”至清道光年间,园林荒芜废圮,令人发出“诗客酒豪零落尽,渡头杨柳尚依依”的慨叹。
芥园旧址早已改为芥园水厂,但芥园大堤、芥园大街、芥园道、芥园桥(以上属红桥区地界),芥园里、芥园北里、芥园西里、芥园中里(以上属南开区地界)等系列地名,仍在隐约地再现历史。正是——芥园旧事如流水,唯有地名诉沧桑。
芥园水厂位于芥园道西段北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名为济安自来水股份公司。1950年改称今名。芥园桥是横跨南运河的一座4孔钢筋混凝土道路桥,在芥园大堤北侧,长40米,宽44米,1983年建。芥园大堤原为南运河堤岸,年久成路,东起闸桥南路,西至红旗路,长471米,宽5米,因临近芥园而得名。由它派生出芥园大堤一条至三条胡同。
原芥园大街东起小西关大街西口,西至红旗路;原习艺所前街东起红旗路,西至青年道;1975年将二路接顺,更名芥园道,长600米。1995年对东起西马路西至红旗路沿线两侧路段,进行全面拆改重建。将文昌宫大街、驴市口后河沿、阁外大街等7条街巷全部拆除;将小石道大街、铃铛阁大街、西湾大街、梁家嘴大街、双忠庙大街、双庙前街、如意庵大街等30余条街巷的部分路段拆除。最终建成一条全长2230米的通衢大道——东起西马路,顺接北马路,西至青年路的芥园道。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