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注重自己的饮食搭配和养生,达到更高水平的强身健体,中药材种植和消费不仅仅是治病的需要,养生的目的成为趋势,品质好的中药材受到追捧也就理所当然的了,因而农民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成为了走上富裕之路的可能选择和可能的结果。
我的故乡是云南北部的农业大县,境内天然林覆盖范围广,没有工业企业及环境污染,适合使用有机肥种植中药材,其价格可以普遍增长一倍,无疑是农民致富的福音所在。因而,近年来涌现出很多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规划和技术指导共享,促进了三七、当归、重楼和黄草乌等中药材种植的良性发展,赢得了云南中药种植之乡的美称!
种植中药材是一个细活技术活,灵活的头脑和不断学习种植技术和积累种植经验是关键。
一是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专业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与农业科研部门多渠道联系,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跟踪指导。我有个老表就是依靠广泛的人脉关系,得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在重楼种植上学到了技术知识,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目前扩大了种植面积,凭着多年的种植和管理经验,信心满满。
二是中药材的种植百分之百使用有机肥,即羊粪。杜绝使用化肥,虽然增长周期慢一些,但是减少了农药残留,提升了中药材的品质,其价格可以翻番的,从长远看更加划算。同时,施用有机肥,还能够保持着土地的松软和长期的底肥,可谓一举两得。
种药材确实可以,但不是说种了就会发财,赚钱的有,亏钱的更多,怎么种是关键,怎么卖更重要,没技术不会管理就没有产量你没钱赚,没有销路不懂行情中间商压价你也赚不到钱,想种药材先不要想着发财致富,先把技术学到了,了解药材的等级与价格的关系再说
我国中医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清朝流行一种神奇的“刀尖药”,这种药用来止血有特效,然而到了解放后,药店里不见“刀尖药”的踪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何谓“刀尖药”?“刀尖药”是由龙骨研成粉末而成的。
“龙骨”在清朝时是一味药材。其实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大象或者犀牛这些古代珍贵动物的骨头化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比如山东,河北、甘肃和青海等地区。
这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挖出龙骨以后,放在空气中极易破碎,由此很容易研制成粉末。
发现龙骨有止血功效的是清末一个老农民。清光绪六年(1880年),安阳附近的老王头在一片闲散地里翻耕土地,突然翻出了几根大骨头,清去泥土,发现骨头上刻着字。
老王头很好奇,于是就把这些骨头装在布袋里拿回了家。
他的邻居是一个老夫子,他拿着这些骨头让老先生辨认一下上面的字。
当老王头拿出这些骨头后,老先生马上认出这是大象、犀牛等之类的骨头化石,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老先生说这是“龙骨”,医书上记载这是一味中药材,有止血的功能。老夫子说:“药店里回收这些东西,你不妨卖给他们换点零用钱”。
老王头一听喜出望外,想不到自己误打误着能挣点外快。于是老王头把骨头卖给了药店,药店研制成粉末,起了一个很商业化的名字——“刀尖药”。
据说这种药对止血很有特效,把粉末撒在伤口上,止血、收敛有特效,堪称神奇的“云南白药”。
老王头尝到了甜头。更加卖力的翻耕土地,还别说,陆陆续续又挖出了一些龙骨。
老王头有钱了,人们也知道了他这种赚钱方法,于是纷纷效仿在地里寻找龙骨,逐渐在安阳地区形成了买卖龙骨的市场。
转眼19年过去了,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个人的出现垄断了龙骨市场,所有的龙骨都到了他的手中。
这个人为什么要垄断龙骨市场?他是谁?这个人就是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王懿荣。
原来这一年他得了“伤风感冒”,由于平时他通晓一些医术,于是自己就去北京乐仁堂去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
王懿荣(1845~1900年),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赏家和书法家,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三次荣任国子监祭酒。顺带说一下,龙骨是一种多用途的中药,它不仅只有止血的功效,与其他药材配伍具有多重功效。
王懿荣买回了一根龙骨,突然发现龙骨上有文字,由于他是鉴赏家和收藏家,很快辨认出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他马上联想到安阳市是殷墟遗址(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地下肯定埋藏着许多古物,这也是为什么老王头和安阳地区的人们能够从地里翻出龙骨的原因。
王懿荣马上向朝廷做了汇报,与此同时他让好朋友到安阳龙骨市场收购,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用来收购龙骨,并且高于药店的价格大量收购带文字的龙骨。
王懿荣抢救性的收购保护龙骨(甲骨文),山东、河北以及北方一些地区的龙骨,都集中到了他的手上,药店失去了龙骨的来源。
前面我们也说了,龙骨是一种罕见而珍贵的东西,在没发现甲骨文之前,只是当做廉价的一味中药来对待。当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的秘密以后,龙骨的身价百倍上升。
药店能止血的中药材很多,由于龙骨价格飙升,药店于是就弃用了龙骨用其他药材代替,商业性很强的“刀尖药”就此消失。
解放后,国家投入巨资加大了甲骨文的研究,龙骨更不可能被当廉价的药材入药,“刀尖药”的消失符合市场规律。
在成本过高,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药店里的人也不傻,无利可图他就不生产“刀尖药”了,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文/秉烛读春秋
先说说这种神奇“刀尖药”的由来吧。
(珍贵的甲骨)
清末1880年左右,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耕种翻地的时候,偶然从地里挖出几块骨头。有经验的老人一看就说了:这是龙骨,能入药。
龙骨,其实就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很早就拿来入药,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但是,这次挖出来的几块龙骨,还是有点不一样,这些牛骨头和乌龟壳子,上面还刻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没关系,不妨碍入药。
于是,在随后一次偶然的尝试中,村民发现把这种龙骨磨成粉,治疗外伤止血效果非常好。于是,给它取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刀尖药!
小屯村的农民们,在翻地的时候经常能发现这种带符号的龙骨,于是都收集了起来,拿来赚钱。比如说,安阳地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办一次庙会。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做买卖看热闹,人挤人货挨货,难得的好机会。
村民们就把龙骨磨成粉,打着刀尖药的招牌,在庙会上当特产来买。这一来二去的,刀尖药也就火了,也有药店专门来收药了。
就这么,刀尖药流行了十几年,各大药店里都有龙骨这味药卖。
(王懿荣)
1899年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于是去药店抓了一副中药,其中就有龙骨。拿回来之后,王懿荣忽然发现,这龙骨上刻的似乎是文字啊!于是,他通过古董商人大量收购龙骨,并且认真研究,结果发现,龙骨上面,是商代的甲骨文。一直被当成刀尖药的龙骨,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中药店里收龙骨,都喜欢上面没有字的。所以小屯村的农民们挖出龙骨之后,往往要费劲把字磨掉再卖。时间长了觉得麻烦,干脆把带字的全扔了,挑出不带字的去卖……
总之,王懿荣的发现,让这种龙骨瞬间成了香饽饽,很多人都专门来收购。
身价倍增的龙骨,还做什么刀尖药,浪费啊……于是,这种神奇的“甲骨刀尖药”慢慢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殷墟)
就在王懿荣努力搜集甲骨的时候,八国联军打进了京城。异常悲愤的他投井自杀,时年55岁。王懿荣死后,著名小说家刘鹗买走了他的所有收藏,并且又通过古董商人等方式,搜集了总计5000多片甲骨,与1903年印刷了《铁云藏龟》——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
清末民国时间,时局动荡,战乱不休,但是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有人守护。直到解放以后,作为重要文物的甲骨,更加有了法律的保护。这种情况下,还有谁会拿来做刀尖药?
而河南安阳小屯村,正是现在赫赫有名的殷墟所在地。自发掘至今,这里已经出土了有字甲骨约15万片,为中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