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种植中药材成本较高,高投入能换来高效益吗?针对这个问题,愿意与你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中药材种植的成本投入较高,特别是一些名贵的药材,比如白芨、重楼、大黄、柴胡等。但是,能不能够换来高的效益,个人认为跟药材最终种植出来的品质以及当时的市场行情有关。当然,一些比较缺乏,名贵的药材,价格一直保持较高价位,获利自然很高,比如天麻。
天麻的种植效益分析天麻是名贵的中药材,国内特产。目前的市场价格高达80元/斤(干品)。一亩天麻的鲜货产量为12000斤左右,按照4:1的折干率计算,可产干品3000斤,市场收购价格80元/斤,亩产值可达到240000元。
当然了,24万元的产值,背后的投入肯定不小。1个平方的土地种植天麻的成本是160元,那么,667平方(一亩)的总投入为106720元。
这样的话,一亩天麻的种植成本是106720元,而利润达到133280元。从这里可以知道,天麻的种植是高投入,也可以实现高收益。
然而,一些平常的药材,投入不算大,收益到也可以,比如大黄。
大黄种植效益分析大黄,也叫马蹄大黄,其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可泻火,可清热,可祛瘀等。种植一亩大黄,需要3600株小苗,价格0.15元/株,需要投入540元苗费。此外,还有地租800元,人工费(包括种植、除草和施肥等)700元/亩,机耕费120元,化肥150元,小计970元。这是第一年的支出,而大黄种植需要两年的时间。进入第二年,需要支出有:人工费,包括施肥、种植、除草、釆挖、薄皮等,共计1200元,还有在晾晒和烘干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大约200元。那么,第二年支出合计为1400元。
2年的总计成本为:2910元。利润:一亩大黄亩产干品1200斤,价格9元/斤,产值为10800元,减去成本7890元。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评论指正。另外,大家有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高投入与高效益不一定成正比!
种植中药材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获取利润的高低与是否畅销,主要是以市场需求来决定,与中药材种植品种的名贵与普通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现举例说明如下。
是不是只要种植名贵中药材就既能赚钱,又畅销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决定中药材品种价格涨跌与是否畅销,完全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与是不是名贵品种没有半毛钱关系。同样的一个品种,在市场供需规律的支配下,既可以上涨至“黄金价”,也会下跌至“稻草价”!
我们皖南野生中药材品种较丰富,其中野生白芨在以前分布较广,由于价格偏低,很少有人采挖。有一位吴姓药农,对野生中药材的品种以及生长习性非常熟悉,经常上山采挖一些野生小品种销售。
因我们这里的书画爱好者都喜用白芨汁兑入墨中书画,所以平常都在吴老那里购买一些。为了方便这些书画爱好者,吴老在上山采药时经常移栽一些白芨在自留地里,日积月累,经移栽和发展,移栽的白芨后发展规模约为3分地,无心插柳柳成荫,在2016年白芨飞涨,吴老以每公斤700元出手,获利约六万多元。
另一位李老板,2018年卷入种植白芨漩涡中,在我们这里租地千余亩种植白芨,结果是血本无归。同样的一个品种,在不同时期,其价差异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供大于需,是产能过剩所导致。
再比如说板蓝根这个品种,在疫情初期飞涨到26一公斤,成为抢手货。一些有经验的种植户在第一年立即扩大种植,很赚了一把,而一些跟风种植者,在第二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结果价格跌落至10元左右。
综上所述,中药材能否成为抢手畅销货,主要因素在于市场需求规律,与品种的名贵与普通,没多大关系。贵细货不一定就能赚钱畅销,大路货,小品种也有可能成为赚钱的畅销货,关键还得看市场的需求。
谢谢阅读!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