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养猪厂利用自动配料传送设备进行生猪养殖
丹麦的猪肉产量之所以庞大,离不开优质的生猪品种。丹麦的种猪品种主要有大白、长白、杜洛克,均是行业上公认的优良品种。其中,“长白猪”还是世界主要的三大洋种猪品种之一。丹麦的这些种猪产仔率高,一头母猪每年可产仔30多头,而一般母猪只有15只。而且,丹麦种猪抗病力强,生长周期短,断奶后的仔猪5个月就能长到230斤。也就是说,同样的投入,丹麦的种猪效益最可观。这也是中企为何青睐进口丹麦种猪的重要原因。
2021年7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2021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会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表示:随着消费趋旺,可能养猪能够回到正常的利润水平。要多关注农村部门的官方预警信息,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做好降本增效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不要听信市场上一些小道消息,不要盲目的压栏,要有序出栏,不要再以投机心态来安排生产,要做好长期的降本增效工作。 我国的生猪养殖业正经历着水深火热的考验,在当下养猪业遭遇危机的关键时刻,普爱集团提出了“三多三少”营养方案和小麦型饲料方案,提质、增效,为中国养殖业保驾护航,帮助养猪业渡过寒冬! “三多三少”提质增效方案 针对目前行业面临非瘟、禁抗、原料高价位和猪价下行的考验,普爱集团提出“三多三少”营养方案,帮助养殖户们降本增效、渡过难关! 1.多生、少死 决定母猪场成本的关键要素:PSY=窝产健仔数*产房成活率*年产胎次 高PSY,分摊母猪成本,降低育肥生产成本 窝产子数高:后备母猪料、高维生素、sowomic技术、优质玉米。 产房成活率高:SIDLys/NE、短链脂肪酸、支链氨基酸、纤维平衡、饲喂管理。 年产胎次高:sowomic技术、膘情管理。 2.多长、少排 日增重、快出栏:断奶后日增重最大化,400g,每天提高100g,提前出栏15天 料肉比:能量消耗:肥肉/瘦肉=3.8 教槽料五大特点: (1)原料选择:供应商选择、大料选择、添加剂选择等 (2)配方:净能体系、低蛋白氨基酸平衡体系、纤维平衡体系、ABC-4体系 (3)生产工艺:设备、精度、参数、加工方式等 (4)品质控制:采购、化验、品控 (5)饲喂方式:干喂、湿喂均适合 精准料肉比:净能体系、精准原料数据库、SIDLys/NE、氨基酸平衡 3.多选、少费 精准原料的研究、动物需求的研究、检测技术的研究、原料工艺的研究。 小麦型饲料降本增效方案 现在猪价低,原料成本高,用小麦饲料每吨能省300-500元,可换小麦型饲料又担心猪吃了有问题,引起更大的损失!普爱集团吸收丹麦DLG集团具有百年历史的小麦型饲料配方经验,结合中国养殖现状,专注小麦型饲料研究十余载,营养方案更加成熟稳定。小麦型饲料降本、提质、增效,为中国养殖业报价护航!
是北欧的一个国家丹麦的行政区划,分为14个郡、275个县和格陵兰、法罗群岛两个自治领(其国防、外交、司法和货币由丹麦负责)。哥本哈根隶属哥本哈根郡。
饲料添加剂成本在5%左右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表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是现代养猪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是补充生猪营养、保证产品品质的必要措施,也是国际普遍推广的技术,我国生猪养殖与美国、德国、丹麦等养猪大国的养殖技术、饲料使用、生育周期、生猪体重、肉品质量、产品安全等情况基本一致,符合国际标准和进出口贸易准则要求。
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用量很少但作用显著,包括营养性添加剂、一般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三大类。传统的单一饲料只能解决生猪的“吃饱”问题,而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是饲料级的氨基酸、维生素,是为了解决生猪“吃好”的问题。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药物添加剂,可以有效防控生猪的常见性、多发性疾病,通过在饲养阶段执行停药期,能够将猪肉中的药残量控制在对人体无害的范围内。在饲料中加入抗**等一般添加剂,大多与食品行业的添加物质通用,属于食品级,无论对于生猪生长还是对于猪肉品质,都没有危害。
20世纪初以来, 猪遗传育种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阶段, 50年代以前, 育种工作主要围绕以毛色、 体型为主的表型选择。第二阶段, 60年代时专门化父系和母系的提出, 标志着现代养猪体系的形成。 第三阶段, 90年代BLUP技术(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地应用开辟了猪育种的新纪元。 第四阶段, 9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地应用, 逐步经历了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两个阶段, 目前全基因组选择还处于研究阶段。\r 100多年来, 选育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生长速度几乎提高了100%, 背膘厚降低了75%左右, 头均产仔数在近10年中以每年0.2~0.3头的速度增长。 在世界猪遗传育种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猪遗传育种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有正确的育种方向, 不断纠正育种偏差,并最终提高效率。 因此, 了解猪遗传育种的整个发展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汲取教训, 少走弯路, 还能让我们从经验中不断学习, 更好前进。\r\r\r1 表型选育\r 自人类驯化猪以来, 实际上就开始了猪的育种工作, 人们开始选择自己心中理想的个体留种, 只不过早期更注重以毛色、 体型为主的表型选育。 到20世纪初,由**主导的种猪登记开始在一些国家实施。 1883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杜洛克猪组织—美国杜洛克协会。 加拿大种猪登记体系(CSI)最初成立于1889年,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丹麦于30年代初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性能测定中心, 用于比较种猪生长速度、 背膘厚和饲料利用率等生产性能。50年代开始, 遗传界虽然对生长性能开始给予重视, 但对外貌和品种的选育仍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并没有把生产性能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因此, 50年代以前的选育主要是表型选育。\r\r\r2 现代育种体系的建立\r 1943年首次引入了选择指数, 但直到50年代才开始广泛应用于猪上。 受家禽和植物杂交生产的启发,Smith和Moav分别于1964年和1966年提出利用专门化父系、 母系进行肉类生产, 标志着猪现代化育种体系的形成。 猪的育种按照父系、 母系方向选育, 选择指数仍然以生产性状为主。 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专门的育种公司, 专门化品系选育、 杂交生产也促进了原种场、 扩繁场、 商品生产场繁育体系的建设。 70年代, 猪育种工作中出现了两个里程碑: 人工授精技术和超声波测定仪在背膘厚测定上的使用。80年代以前, 鉴于产仔数遗传力低, 选择效果差, 遗传工作者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而将生长速度和背膘厚等生产性状视为选育重点。80年代以后, 遗传工作者对大白猪按照父系和母系两个方向进行选育, 开始利用家系选择法在母系中提高产仔数, 但遗传进展表现为10年提高0.5头, 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r\r\r3 BLUP技术的应用\r 20世纪初50年代, 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Henderson首次提出了BLUP法。 1986年加拿大率先将该技术用于猪上, 但直到1990年以后才得以大量应用。BLUP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遗传进展, 引领种群性的选择, 最大的成功体现在产仔数的提高。应用初期, 产仔数进展速度就加快了1倍, 每年的遗传进展速度达到0.1头以上, 到2000年以后, 年遗传进展已经达到0.2头甚至0.3头。 1990年, 丹麦开始利用BLUP技术用于猪育种。 1992年遗传界开始将产仔数列入长白猪和大白猪的育种目标, 随着育种目标的改变和BLUP技术的应用, 产仔数在2000-2010年的年遗传进展接近0.3头。 丹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得益于资料的积累, BLUP种群评价越来越高, 进展也随之提高。 目前, 长白猪和大白猪的产仔数平均为15头, 已经达到我国太湖猪的水平。 1995年CCSI成立后, 育种目标不断发生变化, 并逐步对饲料转化率、 眼肌深度、 瘦肉率和眼肌面积进行估计。到1999年, 总产仔数在母系指数中所占的比例开始达到50%以上,而瘦肉率所占的比例却下降到6%。 2000年, 产仔数几乎每年能够提高0.5头。\r 80年代以来, 除了总产仔数年遗传进展取得较大进步外, 另一重大变化表现为大型育种公司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 1980年美国大型育种公司的市场份额只有25%~30%, 而小规模育种公司却占到了70%~75%。 但时至今日, 小规模育种者的份额只有不到10%, 而排名前三的大规模育种公司却占据了75%。 这种变化反映了大型育种公司在遗传和其他技术上的应用能力, 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更好的实力去运用一些新技术, 同时在管理等各方面更具有优势。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技术研发的需求使得国际上育种公司之间不断地重组整合, 公司数量逐年减少。 以美国为例, 这些大型规模猪场已经开始取代国家育种体系, 目前的NSR、 CCSI在美国、 加拿大的猪育种中的作用不断弱化。 目前, 中国也即将或正开始经历这样的变化。\r\r4 分子技术的应用\r4.1 遗传标记辅助选择\r 20世纪90年代, 分子技术开始应用于猪遗传育种, 主要目标是提高选择的种群性。 在遗传标记辅助选择上, 应用最成功的两个遗传缺陷基因分别是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 抗病方面, 仔猪腹泻的抗性检测也应用得比较好。\r4.2 全基因组选择\r 全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 , 一种新的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形式。 其原理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标记信息对育种值进行估计, 标记基因可以反映全部或者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 由于影响某一性状的基因很多, 密度也非常高, 目前猪的芯片是6万多个标记基因, 并且影响某一性状的所有基因至少有标记基因的连锁。基于这个假设, 可以根据该标记估计该基因的育种值。 目前该技术还处于研究的阶段, 但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展成为一个常规技术。 根据模拟研究, 全基因组选择在猪上可以获得20%~50%的额外遗传进展,但在奶牛上遗传进展可以达到60%~120%, 肉牛遗传进展可以达到29%~158%。 因此,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牛上的研究更多也更成熟。 目前, 一些国际育种公司已经开始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超前于我国, 如托佩克公司最初是将该技术应用在公猪上, 随后逐步运用到母猪上。 该技术在我国还没有真正起步。\r 随着时代的不同, 育种目标越来越复杂, 并且也越来越切合实际。 过去100多年, 种猪生长速度、 背膘厚及饲料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近20年来产仔数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年, 加拿大在母系指数中开始加入首产日龄、 产仔间隔、 围产期仔猪成活率、 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等指标。2008年, 除了上述育种目标外, 对抗病性状的选择也开始进入应用。2009年, 肌内脂肪含量成为肉质性状选择的指标之一, 超声波估测肌内脂肪含量的方法开始进入应用。2010年, 国外很多育种公司将育种重点转移到饲料利用效率和母猪生产效率这两方面。 目前, 新的育种目标还包括肉质、更广泛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效率。 其中繁殖效率不仅包括产仔数, 还包括哺乳母猪的采食量、成活率和带仔能力。 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 育种目标太单一, 过于简单。\r 猪群中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 在商品猪群中, 还远没有达到选择极限。 未来猪育种目标主要取决于消费市场, 而不再是单纯地降低成本, 并且猪育种目标将更为详细。 目前我国还处于卖猪而不是卖肉的阶段, 但将来我国一定会过渡到卖肉阶段, 发现有价值的猪肉会成为届时的选择目标之一, 而不单是猪的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 目前, 我国猪育种将面临很多挑战, 我们不能指望用昨天的技术满足今天的挑战, 希望种猪企业能有所创新。 未来, 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新技术利用最好的企业。
好处如下: 一、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养猪健康发展。 生产方面:信息闭塞、盲目生产、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与市场脱节。 技术方面:技术薄弱、管理落后、疾病风险大、生产水平低。 销售方面:分散经营,养殖与加工分离,产销脱节,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影响收益。 其他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提供了成功经验,丹麦生猪合作社、美国大豆协会;市场经济是开放式,也要有计划,生产必须与市场接轨,所以要组织起来,合作社为大家排忧解难,解决分散单干办不了的事。 二、提高标准化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 1、目前养猪标准化水平化低,影响产品竞争力 2、食品安全标准不断健全,养猪面临严峻的挑战:安全意识、市场准入、进京入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外技术壁垒。 3、养猪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才能增强竞争力,才能持续发展。合作社就是要通过社员自律,加强管理,实行六统一,搞好生猪饲养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靠质量占领市场,获得效益。 三、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社员增收。 1、产业化是农业的根本方向,必由之路,不搞产业化就没有出路。 2、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创新完善机制。 3、合作社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连接产、供、销的纽带桥梁,承担服务功能的载体。
欧盟是世界上第二大猪肉生产地区、第一大猪肉出口国和进口地。其中,丹麦皇冠集团占丹麦生猪屠宰量的80%,猪肉出口量为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