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操作如下:1、提供水源,养殖花甲的时候,需要为其提供咸盐水或静置1-2天后的湖水,确保水质干净无污染,从而避免花甲在生长的过程中吸入有害物质,养大后无法食用,注意容器内的水位需要超过花甲。 2、定期换水,养殖花甲的过程中,需要为其每隔2-3天换一次水,因为花甲在买回后,会吐出沙石,容易导致水质浑浊产生杂质,在换水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将花甲的外壳弄破,否则会导致其死亡。 3、控制温度,花甲喜欢较为温暖的生长环境,需要为其控制环境的温度处于15-30度之间,也需要为花甲控制水温处于0-4度之间,若环境的温度高于30度或水温高于10度,都会导致花甲散发腐烂的味道。 4、日常管理,在日常养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花甲的管理,当发现逃跑的花甲时,需要将其放回水中,以防花甲长期处于无水环境而死亡,当发现花甲受伤,需要将其另外养殖,防止遭到二次伤害。
1.放苗前1个月先排干池水,连续曝晒池底15~20天,每亩用15~20公斤含氯量为25%~28%的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消毒。消毒后用网目为0.25毫米筛网过滤海水,进水浸泡2~3天,排干池水,并重复浸泡排水2~3次,清塘后进水深30~50厘米。每隔2~3天每立方米分别用尿素0.5~1克和过磷酸钙0.1~0.5克作培养基础饵料,使水色呈浅褐色以利蛤蜊生长。蛤蜊小苗播放之后,要派专人管理,检查有没有流失和危害情况。
1、养殖场地
蛤蜊的养殖产地要选择在潮流畅通,地势平坦,含沙量高的低潮区滩涂地,或者在水质和底质条件好的池塘,养殖产地的交通运输条件一定要好,做好远离工业污染区。滩涂地养殖要将其翻滩改,将翻出的泥沙经过潮水的冲刷和阳光的暴晒后,再整平,在易受潮水冲刷和泥沙覆盖的地区筑堤防洪,防止种苗流失。而池塘养殖则要做好堤坝、水闸整修,在放苗前1月先将池水排干,暴晒底质,做好消毒处理,在排放过滤海水养殖。
2、播苗
播苗的时间随苗种的个头而确定,一般白苗在4-5月,而中苗在12月至来年春季,而大苗则要在产,卵前。播苗有两种方法,干播和湿播,干播在退潮露出埕地后,将蛤苗均匀的撒播,防止成堆;而湿播则是在潮水未退埕地时,在潮流缓慢的地区均匀撒播,湿播的播种时间长,且成活率较高,但只适用于大中苗。播苗密度一定要注意,播苗密度太大,蛤蜊生长缓慢,但密度过疏,则产量低,所以要掌握好播苗密度。
3、加强管理
在播苗后,要经常巡查管理,查看种苗是否流失,蛤蜊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怎么样,方便及时补苗和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埕地和堤坝的修补工作,防止蛤蜊逃离,另外在刚繁殖后的蛤蜊,体质极为虚弱,常常会浮出埕地,这时要注意人为的踩踏而死亡现象,在繁殖后要加强管理或直接移殖其他区域。
4、加强疾病防控
在养殖时要加强疾病防控,尤其在夏季的高温环境是蛤蜊疾病高发时期,常常在蛤蜊死亡腐败后相互感染。另外夏季高温易使水质和底质遭受污染,是寄生虫和微生物繁殖期间,要定期对养殖产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可用生石灰或二**氯对水体泼洒消毒。另外在夏季育苗时,可在水体加入土霉素防治病害,抑制幼苗繁殖,有利于蛤蜊的生长。
蛤蜊池换水,从蛤蜊入池第3天开始,前期每日一次,换水量以10%为宜,中后期,以20%左右为宜。换水不仅可以防止水质老化,维持水温相对稳定,而且可以形成水流,促进采苗袋内的水体交换。根据天气情况,在雨天,应尽量提高池塘水位,降低采苗袋,防止表层池水盐度的突变造成稚贝不适应甚至死亡。在分苗的前3天内,应加强池水交换,换水量可在30%以上,使池水环境状况与自然海区水环境状况有所接近,从而提高蛤蜊下海时的适应能力。提高养殖成海率。
1.淡水贝壳相对容易,用一个鱼缸装上淡水就可以了,如果是蚌类,缸底要铺沙子,因为它们喜欢吧自己埋起来。同时要提供相应的食物,螺类一般以藻类为食,蚌类靠滤食水中的微生物。2.吃水中的微生物或者藻类。3.常温吧,上课关系所以不能很好的把握水的温度,常温即可,勤换水就行了。
买回来的蛤蜊,放在清水中,放一点盐,不可以用淡水养。如果需要保存,可以将蛤蜊放入冰箱冷藏室。蛤蜊,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而且它的营养也比较全面,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碘、维生素、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多种成分,低热能、高蛋白、少脂肪,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实属物美价廉的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