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 地形:高度:平原适宜耕作业;山地适宜畜牧业。坡度:大于25°不适合种植业。② 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③ 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④ 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 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③ 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④ 劳动力:价格、素质⑤ 工业和农业协作:工业――机械化,土地价格。⑥ 生活习惯、历史因素:类型⑦“三废”、化肥、农药:产量及销售,如绿色生态农业⑧ 农业技术、科技⑨ 经过的城市与工业区:市场2.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2)自然条件可以利用、改造。① 通过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扩大某种作物区位范围。② 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但有一定限度(考虑经济技术、投入产出比、环境)。如:玻璃温室、喷灌、梯田等。3.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区位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应综合进行分析,大致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一、自然条件因素:1、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量;2、水资源条件:淡水资源、水的盐碱程度、水的微量元素含量等;3、土地资源条件:土壤肥沃程度、土地地形等。二、社会经济因素:1、国家政策向导:当地的地域优势,农业发展的态势;2、市场导向:供给情况及收购情况分析;3、地位位置交通导向:农业尤其是经济作物,需要交通道路等方向支持;4、生产力:农业技术及劳动力支持。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