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农业很棒:1.宋朝注重农业发展,大量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又重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
其次,政策效果:2.北宋时期,依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比前朝已宽松许多。
一是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宋初为削弱武官的权力,诱导他们“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
这一政策加速了土地的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随之提高,从而为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再而,政策原因:思想文化:3、宋朝经济思想空前活跃,其中以李觏、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
1)李觏认为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是自然的, 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而进行的社会经济活动以求财利,是礼义产生的基础。
李觏主张借助商人的经营活动,改善封建国家的工商业管理。
2)范仲淹对商品流通的重视是十分突出的,他否认商业是末业,主张行通商之法,他反对对通商的各种禁制,主张从积极方面发挥通商对改善国家管理的作用。
3)王安石虽然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强调所谓“轻重敛散之术”,但他并不是只把眼光局限在流通领域,而是认识到富国必须从生产领域设法以开辟财之源。
在王安石看来,理财的关键是摧抑兼并,为此则要实行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 王安石认为“榷法不宜太多”,虽不能“尽罢榷货”,但主张国家应放宽对专卖产品的限制,让商人自由经营。
国际形势:4.北宋政治安定,安全环境稳定,有条件发展商业
经济大势:5.a、打破前朝经商各种条件限制
宋朝商业的繁荣发达,主要体现在城市商业上宋朝不再强烈限制商业交易地点和时间,这是与以前朝代最大的不同。唐朝初期的坊市制度规定居民居住区和商业交易区必须严格区分开来。
而在宋朝,都城开封居民居住区和商业交易区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商人可以在居住区开设商铺;营业时间更加自由,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还可以出现了夜市,夜市营业“直至三更”。因此宋代夜市十分繁荣。
宋朝城市结构也逐步打破了商业和居住区的界限,从唐代的“坊市封闭”走向“坊市合一”,夜市禁令被取消,导致了城市生活的迅速繁荣与空前自由。
b、商业城市雏形的出现
此外,商业区还向城市外围发展———镇市和草市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经营管理比较好的一些镇市和草市,甚至有可能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小商业城市。
南方的城市商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北宋熙宁年间全国有镇市近 2 000 个,这些新兴的商业镇市已经不单单是政治中心,大多都是政治和经济双重意义,许多市民为交易方便,便举家迁居城市的商业市场之中,具有现代雏形的商业城市纷纷出现。
农业是决定商业繁荣的坚实基础一切的变化,要从宋代农业开始说起。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只有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才有余力生产其他的经济作物,才可能别的生产部门提供充分的粮食、原料和劳动力,为其他行业的繁荣创造坚实的基础。
宋朝的农业生产发展,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了,从宋太宗雍熙北伐之后,终宋一代几乎没有再主动对外作战,几乎都处于一个被动防御的局面,这样内部相对稳定的局面,给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虽然宋朝公认地对外很怂,但不可否认的是宋朝的皇帝们在对农业的重视方面与前代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宋初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全国耕地面积从295万3300多顷增加到了524万7500多顷,将近增加了一倍,而农田水利兴修的成绩也十分突出,仅熙宁六年一年,全国新修农田水利工程计10379处,灌溉受益农田36万1178顷,单位面积的产量呈四五倍的增长,一般土地产量也比唐代高出了一倍左右,尤其是宋代建立的租佃关系,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由此,在太宗、真宗统治的四五十年内,农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
我们翻遍史料,都极少发现北宋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可见宋代农业的产量是十分可观的,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农业基础,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输血,创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局面。
粮食有了保障,那么劳动力就不用完全依附于土地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北宋的手工业脱离家庭副业的从属地位,与土地、农业相分离,工农之间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这两者之间的交换即使商品经济的基础。
致富路子多的北宋使得大富豪们不断争取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北宋政府因为要面对辽国、西夏的防御战事,为了减少补给运输成本,便鼓励商人们将粮草运到西北和北部边境以供军需,付给的价钱比市场价格高得多,而其中所付的一部分茶引盐钞,使得能够承担得起运送军粮这种的大生意的商人们都成为了大富豪。
富户们在经济上的增涨,使得他们气焰日益嚣张,过去的规章约束禁止不住他们的僭越。他们还千方百计地挤身政界,或以钱买官,或用联婚方式捞取政治资本。
他们的势力甚至直接打进了宫廷,《涑水纪闻》中记载了这一一件事情,京师富户陈子城,是个大茶商,把女儿送进皇宫,杨太后许立为仁宗的皇后,虽然没有立成,但也说明了当时的富户门用尽各种手段和官僚,贵族靠拢,结合,为的就是谋求实利,企图在这些人的势力庇护下,为所欲为。
到了北宋中后期,这些富商豪贾们可以左右官员的任免,预知法令的更变,由于大商人的垄断居奇,较固取利,既损害了中小商人和外来商人的利益,又破坏了朝廷的专卖制度,使得国家财政出现问题的同时,政令出多门,大商人们利用国家政策赚取暴利,从而造成了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内容之一就是企图挽救这种危机。
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了宋代政治上对商人的态度变化。在宋以前之所以抑商,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不能够保证养活那么多人,所以才会出现抑制商人的情况,但当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之后,之前只是家庭副业的手工业地位就开始提高,从而分离出去成为单独行业,完成了生产分工,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们完成了财富累积之后,就需要谋求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以及利用手中的财富影响政策,谋求更大更多的利益。
而对于政府而言,一则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逐渐成为了国家财政税收的大头,所以为了征收更多的商业税,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商业法规,保证商业的良性发展,所以提高商人地位势在必行,是故,宋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齐民”,也就是士农工商不再分等级,而是“士、农、工、商各有一业”的局面,甚至到到了后来,商人也可以参加科举和做官。
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旧有的制度无法适应社会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所以只能变革制度,来适应。政治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而非为了阻滞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宋以后,之所以又恢复到以往重农抑商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所导致的,当大乱之后,商业凋零,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为了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只能抑制商业的发展,然而这种主流思想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因理学的教条化之后,就无可避免地使得商人们的地位极具下降,加上垄断政治的士大夫们可以压榨商人获取更多的利益,更加变本加厉地抑制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以上个人浅见、如您阅读过程中有不适之处,请即刻停止,勿要作妖评论,如认同笔者的观点,喜欢笔者的文字,且可点赞关注都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