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英国曾殖民全球,也搞定过爱尔兰,但日不落帝国没落的那天,也失去了爱尔兰。
爱尔兰在1800年时被英国吞并,而此时的英国也是最鼎盛的时候,在英国一战后已经不再是全球霸主时,爱尔兰宣布独立。因此,英国搞定过爱尔兰,但只是这么久以来,却没有同化爱尔兰。题目问的,“搞定”跟“同化”想来是一个意思吧。
所以,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几百年以来英国都没有搞定过爱尔兰,而这个原因归根结底的答案就是宗教矛盾和种族冲突,英国一直以来都没把爱尔兰当成自己人,他们只是一群被压榨的农民。
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的被剥夺十九世纪初,爱尔兰大饥荒爆发,那时候的人只能靠马铃薯维持基本的温饱,而超过一半的家庭住着连窗户都没有的泥巴小屋内,家里唯一能才称为家具的就是煮饭的锅。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正是英国几个世纪的殖民,所以与其说挨爱尔兰是英国的领土,不如说是英国最早的一个殖民地。
从12世纪英国征服爱尔兰以来,大量的英格兰和苏格兰人在爱尔兰东北部的埃尔斯特省安家落户,至于爱尔兰中南部,他们毫无兴趣,但对占领那里的土地倒是热情万分。经过英国人长期的没收、掠夺和购买,到1755年时,属于爱尔兰人自己领土的面积不到5%。
这么少的土地根本养不活爱尔兰人,但他们却无法像英国那些失去土地的农名一样去城市工作,因为爱尔兰当时的工业所剩无几。
在经历工业革命后,有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不列颠岛上的产品哪怕是跨越重洋也可以物美价廉,而爱尔兰本地的工厂和手工业却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北部阿尔斯特省的纺织业因为原料产地的优势得到了一点发展。而中南部地区则完全成为了英国产品的倾销地,本地产业荡然无存,无法去城里工作的农民最后的选择只能是成为英国地主的佃农。
佃农的日子过的很艰难,主要还是他们需要缴纳80%以上的高昂地租,交完租后剩下的粮食不足以养家糊口。在吃饭困难的时候,粮食就是头等大事,当时的爱尔兰男人想要结婚,就必须拥有一个快足以养活全家的土地,对于那时候收入低微的爱尔兰人实在是太苦难了,也导致他们普遍晚婚晚育。
而这种改变是在大规模种植马铃薯后,马铃薯的高产量和容易种植,也让爱尔兰人只需要原先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土地就足以养活全家,结婚的门槛降低了,结婚年龄也提前。被马铃薯养活的爱尔兰人口迅速增长,在1712年是仅有279万人,而在1841年后,人口数量暴增三倍,达到817万人。
与人口暴涨相对应的就是被剥削后极端的贫困。据统计,在1835年,爱尔兰的农业产值为3600万英镑,留在农民手中的仅仅六分之一,剩下的3000万都成为了地主的地租、政府的税收、教会的什一税和商人利润。那时候的爱尔兰就是一座建立在马铃薯基地上的危楼,大家都靠马铃薯产量来生存,但出现马铃薯危机时,灾难就真的来了。
真菌带来的危机:死去的马铃薯和爱尔兰人从1845年开始,爱尔兰人的灾难开始降临,马铃薯晚疫席卷了整个欧洲,田里的马铃薯大片发黑死去,其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就是以马铃薯为食的爱尔兰,因为他们除了马铃薯就没有的别的食物可以选择。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这种让马铃薯发黑死去的真菌一直在爱尔兰徘徊。
然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1846年,爱尔兰全境的马铃薯几乎绝收,这一次英国没有任何的靠谱赈灾措施。因为英国人认为自由市场可以解决这种问题,他们觉得只要开放粮食贸易,商人就会把粮食运送到短缺的地方,爱尔兰的问题就会解决,政府也就不需要去购买粮食援助爱尔兰。
但他们却忘记了,贫穷的爱尔兰根本没有钱来购买那些商人的粮食,那些商人也知道爱尔兰的经济情况,因此那些载着小麦、燕麦和家畜的船只并没有开向爱尔兰。让情况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马铃薯晚疫席卷了整个欧洲,全欧都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虽然别的国家因为谷物多样化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但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出口了。
为了确实粮食供给,英国只能紧急批准从美国进口玉米,但这些玉米只要第二年春天才能到达,可是家中无粮的爱尔兰人已经等不起了。
英国人的面子与爱尔兰人的愤怒 面对爱尔兰的问题,英国政府没有有效的措施,倒是位于欧亚交界处的奥斯曼的苏丹迈吉德一世对爱尔兰的惨状比较同情,于是提出个人捐款一万英镑用来赈灾。不过英国人却并不领情,原因就是维多利亚女王仅仅只捐了二千英镑,如果一个外国君王捐了一万,这让女王的脸往哪里搁?
为了女王的面子,迈吉德一世只能捐了一千英镑,但这点钱没什么作用,他又在未受灾的奥斯曼帝国筹集了几艘船的粮食从去爱尔兰。但这个举动还是让英国脸上无光,他们派遣海军拦截了奥斯曼的运粮船,最后还是有一两艘运粮船突破海军封锁抵达爱尔兰,但这对几百万人口的爱尔兰饥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此外,让人感动的是,美国一个印第安部族—巧克陶族还向爱尔兰灾民捐赠了710美元,相比于英国,这不得不让人心寒。
然而,英国的民众不但没有帮助爱尔兰人,反而还嘲笑到:“既然土豆绝收了,为什么不吃小麦和燕麦?”这是典型的饱汉不知饿汉饥。
英国政府不但没有解决爱尔兰饥荒,反而在此期间还从爱尔兰“吸取养分”。《大饥荒:爱尔兰1845年-1849年》一书中写道:“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在大批爱尔兰人被饿死期间,大量的食物从爱尔兰被运往英格兰。”
利物浦大学克里斯延.金厄利也表示,在整个爱尔兰大饥荒期间,爱尔兰出口的牛犊、家畜、咸猪肉和火腿反而每日增多,这些食物在武装押运下,从饥荒最严重的爱尔兰各地装船运往英格兰。贫穷的爱尔兰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能够救命的粮食被运走,而他们没钱购买,只能坐以待毙。
19世纪的爱尔兰诗人珍.王尔德在爱尔兰《国家报》上写诗控诉英国当局:“你们播种下了什么?尸体正在等待复仇....苍白的母亲,为什么哭泣?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先昏倒,我们无法给他们面包吃。”许多历史学家表示,没有一件事比这更能激起爱尔兰人的愤怒,爱尔兰和英格兰由此开始深深结怨。
1848年7月29日,主张停止出口食物和关闭港口的“青年爱尔兰”运动在蒂珀雷里郡发起反抗英国统治的起义,后来这场起义被英国镇压,但这也开启了爱尔兰人争取独立的信念。面对没有粮食、英国政府无动于衷的情况下,爱尔兰人与其坐以待毙,半道而死,还不如逃亡美国或澳大利亚,远离这片犹如地狱般的家园。
爱尔兰凭什么要被英国统治或同化?这场可怕的大饥荒一直持续到了1851年才得以缓解,而此时的爱尔兰人口从1841年的817万下降到了655万,整整减少了162万人。按照人口普查委员会的计算,如果按正常的增长率,到1851年时,爱尔兰的人口应该超过900万人。
可是直到一百七十年后的如今,爱尔兰岛上的居民也不过600万人,仍然还未恢复到饥荒前的数量。
虽然饥饿已经离开了爱尔兰,但饥荒的阴影和对英国的仇恨却从未离开,在经历了几年的生死线上挣扎后,爱尔兰人彻底爆发了对英国的仇恨。他们认识到虽然这场让上百万人死去的惨剧,原因是马铃薯晚疫病菌,但根源主要是来自英国人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极度贫困。
在面对大饥荒的爱尔兰人时,英国不但没有施以援助反而继续剥削爱尔兰人民,他们给爱尔兰人的仇恨加上了沉重的筹码。自此,爱尔兰独立运动愈演愈烈,直到1949年成立爱尔兰共和国,彻底退出了英联邦。
所以,面对英国政府的残酷的剥削以及无情的统治,爱尔兰凭什么会被英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