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重点还是在于商务。电子只是手段、方法。
农业大县建议可以结合自己县所产的特色产品做电商,自己有资源优势、一手货源。
因为是农业,那就跟农村农民农作业分不开。
1、可以结合现代人健康的生活理念,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有农作物种植,然后通过网络来销售。
2、既然是农业,那也就可以发展农家乐旅游。农作物采摘、农村休闲度假等。
需要解决的问题:宣传推广、仓储物流。
希望可以帮到你。
农村“三块地”改革有了新的进展。日前中央决定,把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扩大到现有33个试点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仍维持在原15个试点地区。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消息称,9月21日,为总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阶段性进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统筹协调推进三项试点任务的部署要求,国土部在北京组织召开进一步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任务部署会议。
此前一个地区只能申请一项改革试点
2005年初,根据中央要求和全国人大授权,国土部在全国选取33个县(区)进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等三项改革试点。试点任务到2017年底完成。
这也被俗称e799bee5baa6e997aee7ad为农村“三块地”改革。
然而,在本次中央扩大试点地区之前,上述33个地区并非全部实施三项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而是一个地区申请一项改革试点,其中,15个县(区)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5个地区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3个地区进行征地制度改革试点。
如湖北省宜城市,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承担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在湖北省率先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
承担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的还有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天津市蓟县等。
而山西省泽州县被确定为山西省唯一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县,承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任务。
之所以征地制度试点的地区较少,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地方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收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缩小征地范围”与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相违背的,而且“缩小征地范围”也意味着地方政府直接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将减少。
国土部部长姜大明曾介绍称,此番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改革试点要求坚持小范围试点,依法改革,封闭运行。
总结一下有这么几个原因:
1.甲型流感的冲击是不可抗拒的
2.当前粮食价格处于低位,相比2008年的粮食危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3.基金等主流机构不作为也是一个原因,他们关注的重点行业大都转向金融、地产、基建等一些有复苏迹象的行业,农业板块仓位较低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原理,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方法,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的矛盾长期制约农业的发展,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势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在过去经济短缺状况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解决10多亿人的温饱问题,追求的是农产品的数量。而环境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长期被忽视。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有效利用率不高,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不高、农药、兽药残留过多,直接危及人们的健康,并影响农产品的出口。对森林、草地的过度开发,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荒漠化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推进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有以下途径: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群众中“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政府各级涉农部门要积极举办各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第二,完善生态农业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要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有关配套政策、措施,使生态农业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扶持的重点要从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并重的方向转移,对参加生态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使企业、农户自觉自愿地发展生态农业。创新农作制度,变偏施化肥为多施天然有机肥,变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变滥用农药为科学使用农药。
第三,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统一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要搞好标准的贯彻实施,建立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三是要建立完善监督体系。要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四,要重视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已有成功生态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推广。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以提升种子种苗、种植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要对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进行提炼、集成,大力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生态农业要求建立“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我国各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如(1)猪-沼-菜(果、茶、菌)模式;(2)猪-鱼-菜模式;(3)浆果-牧草-羊-沼-菌或果-禽有机连接的果园立体种养模式;(4)浆林(果)-牛(羊)-食用菌-粮(菜)有机连接的立体农业模式;(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6)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7)观光生态农业模式等,均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值得认真总结,并结合各地具体实际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