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小康的路上,要实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同胞都不落伍,要突出精准产业扶贫、技能扶贫、政策扶贫、信心扶贫和信息扶贫五个重点。
精准产业扶贫。找准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项目,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发展规模适度、生产经营专业、市场销售顺畅的特色农产品。通过摸清每户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加于认真研究,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产业扶持,确保每一户家庭都有持续增收的渠道和致富的门路。真正让产业扶贫成为全面小康路上的“急先锋”。
精准技能扶贫。产业扶贫需要与技能扶贫无缝衔接起来,依托各类培育的产业,加强对群众实用技能的培训。比如,某一个地区扶贫的产业是林下经济种植,那么就要把使群众掌握林下种植技术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真正花点心思,费点劲,培养出一批致富能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真正让技能扶贫成为全面小康路上的“守护神”。
精准政策扶贫。扶贫必须将政策落到百姓手中,传到百姓耳中。要不断加强政策性金融、小额贷款等扶贫政策的宣传,明确新农村指导员的职责,建立人才扶贫考评机制,优化贫困人口识别制度,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扶贫政策有选择性地向夹缝中真正贫困的群众倾斜,提高资金分配使用精准、有效性。真正让政策扶贫成为全面小康路上的“指挥官”。
精准信心扶贫。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提不起来,再多的扶贫举措终将成为“空招”。信心扶贫是精准扶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探索建立一支专业的扶贫心理师队伍,科学对贫困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敢于同命运、同贫困作斗争,用强大的内心和勤劳的双手,去脱贫致富。真正让信心扶贫成为全面小康路上的“补给军”。
精准信息扶贫。“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技术信息扶贫服务。建立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平台,填平“数字鸿沟”。推进贫困地区的互联网建设,联合多个部门通过官方网站向贫困群众提供“三农”政策法规,用工信息、农产品价格、农科知识、扶贫资讯等信息服务;加强扶贫信息员对扶贫信息收集、采编和传送的工作培训力度。真正让信息扶贫成为全面小康路上的“特种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规定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明确了产业政策倾斜、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四种扶持方式。
(1)产业政策倾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由于竞争实力较弱,应当给予产业政策支持,把合作社作为实施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方面。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按照政府有关部门项目指南的要求,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承担项目申请,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还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给予专业合作社财政资金扶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扶持农业、扶持农村。
(3)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具体支持政策由国务院规定。
(4)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可以享受国家现有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规定。希望能够帮到楼主,楼主想要了解更多的农业资讯,可以到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