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文档网
扫码关注优美文档网

手机扫描二维码

为何古代王朝大都将农业定为立国之本?又是采取何种措施来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的?

农业知识文档网编辑:佚名2023-10-29 16:40:33农业知识

农业在古代是立业之本,农业的发展意味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龙头产业”。

古代用得最多的词语就是“江山社稷”,而“稷”则是谷的意思。

民间有:“当兵吃粮”的说法。

古代的封建王朝甚至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採取了两项保证农业生产的措施

1.国家扶助农业发展的政策。

2.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建设。

分别叙述如下

1.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期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因素,井田制逐渐瓦解。

2.农业的精耕细作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中国由于炒铁技术的成熟,新的农业工具和畜力使用,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3.中国广大的北方地区旱地的耕作技术进入了成熟期,大型复杂的农具先后发明和推广应用。在生产研究和理论研究上出现了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在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时,著名的商鞅正式成为国家的重要改革领导人。他的改革措施中,“重农抑商”政策引人注目。他制定“徕民“政策,即招徕三晋大地百姓前去秦国恳荒。

当时秦国地广人稀,人手不足,商鞅对迁来的人口进行奖励政策,于是大大充实了秦国劳动力和兵法。

商鞅变法的重大意义在于,它适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又反过来催化了这种变革的进展。所以商鞅变法在以后的实践中,证实了它非同凡响的意义。

4.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

从隋朝至元朝(公元581一公元1368年)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向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套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技术理论书籍的繁荣,士地利用方式增加,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

5.精耕细作进入更加深入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一公元1840年)这个时期人口最多,土地面临紧张,于是在深耕细作上挖潜力,同时引进美州新大陆农作物品种,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主要方式。

2.兴修水利

1.举例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发展到钱山漾下层时期,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都达到相当水平,这个时期是“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发现了一种“木制千篰”,用于戽水和捻河泥,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人工灌溉的可能。

2.大禹治水的夏代,人们已经熟悉这个经过,不多说。值得一提的是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它不仅代表古代重视水利建设,而且在这个工程中充分体现了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思想,它顺应水性的自然,成为治水的最高准则。

3.开通大运河等方式增加水源的调配

大运河不完全是隋炀帝的出巡需要,它是调剂水源的重要途径。它是在杨州等江南水乡原有的短途河渠纵横的水道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沟通、连结的,不但解决农田灌溉、防洪问题,更是封建社会漕运经济的重要来源。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因此,劳动生产力低下,工业也不过是主要为农业生产、军事装备、商业贸易等服务的手工业,而军事、商业、包括人口的发展,也都有赖于农业生产。总之,一句话:首先得要保障生存,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所以,农业毫无疑问是立国之本。

在没有机械化、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条件下,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是:

一、掠夺、占领优质土地、水利资源。

二、打破封建的土地垄断,以井田制、均田制等措施保障耕者有其田;鼓励荒地开垦、土地买卖,使有劳动力、生产资料者可以得到发挥。

三、减免税负,奖励农耕、管控商贸,促进人口的发展。

四、修筑水利、交通设施。

五、鼓励农业及相关的小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

机械设计的关键和重点是什么,最基本的设计又是什么,设计

你认为中医药有何优势,其最大的优势又是什么呢?

养200平方米的中华土元需投资多少,利润又是多少

为什么很多农业“专家”不到基层调研指导农业?又是怎么

为什么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工业大国?

机械类常用材料有那些?代号分别又是怎样的?

文章关键词
王朝 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