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杨凌人,我感觉杨凌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第一,杨凌厂矿企业很少,就业机会非常少,住在杨凌只能喝西北风,没有办法生存的,第二杨凌有个西农大,教授工资比较高,剩下居住杨凌的人除了外地打工做生意,只有靠外面赚的钱过日子,第三,杨凌人少,大多数人已经在西安宝鸡等大城市买房子居住了,人气不旺,因此发展不起来,第四,杨凌物价比西安都高,杨凌住的人80%都是农民买房子,购买力有点差,拉动不来经济增长,
综合上述,因此杨凌发展很缓慢,可以说杨凌以后发展不起来,因为十年发展黄金期已经过了,杨凌附近农村人跟买房子的已经买了,
我感觉,如果要发展杨凌,必须要国家政策偏向杨凌,比如,搬进来一些大型企业,在搬迁一批几十万人居住,这样也行会好点
建在杨凌,五千年前就决定了。
陕西老乡、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杨虎城,又做了天选之择。
建在杨凌,是对中华五年前来农耕文化的致敬和华夏民族勤劳精神的继承。
咸阳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和蒲城人杨虎城,选了后稷教稼地,开办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历史可追溯到1934年于右任先生创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
于右任,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国陕军将领。陕西蒲城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在杨凌,要感谢于右任和杨虎城
1932年秋,国民党中央通过了于右任、戴季陶等人提出的方案,成立了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后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为常务委员。1933年元月开始,于右任、杨虎城等亲自踏勘地形,反复论证,选择武功县西原周人始祖后稷教稼之区为校址。
1934年4月20日,在武功张家岗校址举行学校大楼奠基典礼。
在学校筹建过程中,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和陕西省水利专科班相继并入,学校内部附设高级农业技术学校。1938年6月,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该校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北农学院。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民国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大学生
位于杨凌的后稷教稼雕像
西北农学院
1999年,多家农林机构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79年10月,西北农学院林学系迁出,扩建为西北林学院。1985年经农牧渔业部批准,西北农学院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
1999年9月11日,西北农业大学、 西北林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日异月新的985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大门
创新实验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
民国时期的教学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源泉
运动场
1.西北农林筹建委员会中有一人叫焦易堂的是陕西武功人,他给其他委员讲述了武功发展农业的历史及区位优势;
2.当时还未建设的西宝铁路计划两年后在武功设站,当时的武功站就在现在的杨凌,因而交通好便于招贤纳士;
3.杨凌是一块风水宝地,隋文帝陵墓在此。西农选址的张家岗背靠陵墓,头枕渭水。地势天然的分为三个阶梯,适合搞农业实验;
4.民国廿八年发生旱灾,关中地区饿殍遍野。地价因此很便宜,据说当时杨虎城在武功一下子为筹建中的西农购买了2万亩建设及实验田;
5.经筹备组考察,杨陵比省内其他地方更适合建设农业大学。
最后,于右任、戴季陶、杨虎城等15人都建校于此,上报国民政府高教部批准。解放后陆陆续设立了一些科研院所。本来想搬到大城市。但当时毛主席鼓励农业大学应该建在农村。到了改革开放后,也因为已经做大,再没有搬到大城市。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