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在采用人工手持风钻打眼,ZLC40B正装侧卸式装载机装碴及2t自卸汽车运输出碴的条件时,垭口隧道正台阶开挖Ⅱ类围岩合理的炮眼深度为1.1m,相应的合理循环进尺为1.05 m;Ⅲ类围岩合理的炮眼深度为2.5 m,相应的合理循环进尺为2.3 m;IV类围岩合理的炮眼深度为4.0 m,相应的合理循环进尺为3.7m
现在的围岩分类不再按“类”,而是“级”。
I~Ⅲ级可以采用全断面开挖,开挖进尺可以在3~5米;IV级围岩进尺最好控制在3米以下;V级围岩不超过1.2米。
以上信息均仅供参考。
隧道开挖进尺实际上要根据开挖断面、开挖台阶数、地质情况等因素因时制宜,不是千遍一律的,随着围岩的变化及时给予调整,关键是要深入研究围岩的自稳能力。
沼气发酵是一个微生物作用的过程。各种有机质(包括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以及工农业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等)在厌氧及其他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最终转化成沼气,完成这个复杂的过程,即为沼气发酵。沼气发酵主要分为液化、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进行。沼气发酵过程如图1-6所示。
图1-6 沼气发酵过程
(1)液化(水解)阶段
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垃圾以及其他各种有机废弃物,通常是以大分子状态存在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及蛋白质等。他们不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通过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如纤维素酶、肽酶和脂肪酶等)进行酶解,分解成可溶于水的小分子化合物(即多糖水解成单糖或双糖,蛋白质分解成肽和氨基酸,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化合物进入到微生物细胞内,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这个阶段叫液化阶段。
(2)产酸阶段
液化完毕后,在不产甲烷微生物群的作用下,将单糖类、肽、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物质转化成简单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和乳酸等)、醇(如甲醇、乙醇等)以及CO2、氢气、氨气和硫化氢等,由于其主要的产物是挥发性的有机酸(其中以乙酸为主,约占80%),故此阶段称为产酸阶段。
(3)产甲烷阶段
产酸阶段完成后,这些有机酸、醇、CO2和氨气等物质又被产甲烷微生物群(又称产甲烷细菌)分解成甲烷和CO2,或通过氢还原CO2形成甲烷,这个过程称为产甲烷阶段。这种以甲烷和CO2为主的混合气体便称为沼气。这一阶段叫产甲烷阶段,或叫产气阶段。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