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这个词在使用上有很大的歧义,心理学上指的是脾气、禀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指的是一个人透过言行流露出的综合个性风貌。
脾气禀性是性格的基础,也就是受遗传影响的个人的原始性格特点,这就是气质。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一个人的气质是内倾的,这就是他性格的基础,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现在他表现出来比较活泼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他现在的性格。
根据这个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在生本能心理学里有一个新的设计,就是把之前的气质规定为禀性,也就是性格的基础;性格就是性格,又叫个性,就是个体不同于他人的当前的性格;气质则符合通俗的含义,就是一个人透过言行流露出的综合个性风貌。
这样的规定,使人对性格的理解更层次分明,气质的定义也不容易再混淆了。
沼气,顾名思义是沼泽湿地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从科学定义角度看,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
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
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沼气发酵技术曾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发展,但由于廉价的石油大量涌入市场而受到影响。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重新引起人们重视。1955年新的沼气发酵工艺流程──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流程,使单位池容积产气量(即产气率)在中温下由每天1立方米容积产生0.7-1.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8立方米沼气,滞留时间由15天或更长的时间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罗国瑞在广东省潮梅地区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随之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技术。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数量达 1300万座。而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生产性试验装置已在糖厂和酒厂正常运行。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