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紫花苜蓿,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整地。草地应选择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土壤肥力相对较高、pH7-9的土地,并最好有水源可供浇灌。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准备播种的地块要求精细平整。整地质量与耕层土壤含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耕地要适时掌握好墒情,蓄水保墒,消灭杂草,这样就能在耕后耙碎土块,整平地面,达到播种要求。
耕地深度应在20厘米左右。每1/15公顷(1亩)用过磷酸钙15-30千克,对于酸性土壤(pH4。5-5。5)每1/15公顷(1亩)撒施熟石灰15-30千克,有机肥(最好是腐熟的厩肥)施用量每1/15公顷(1亩)1〇〇〇-1500千克。无论是磷肥还是石灰,须撒施均匀,且须在整地前进行,待整地后才可播种。
(2)播种。播种一般分为春播和秋播,有时也采用临冬寄籽播种。适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土壤温度为1〇-25°C。每1/15公顷(1亩)播种量为1-2千克,播种深度为2厘米左右。播种时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宜采用条播,行距为20-40厘米。
为了增加根系的结瘤量,提高根瘤固氮效率,播种前应对种子或土壤接种苜蓿族根瘤菌,尤其是初次种植时,更要接种根瘤菌。播种时用细沙、干土粉或火烧土等将原种量扩大6-8倍后再行播种。播种要均匀,播后覆土0。5厘米厚。(3)管理。在播种后15-20天,检查发芽整齐度和均勻度。
如发现漏播、过稀要及时补播。地力不均或播种过密常引起苗期生势不一,出现黄苗、弱苗。每1/15公顷(1亩)撒施尿素5-6千克,播种不均的须移栽或拔除后再施肥。苗期要预防病虫害发生。紫花苜蓿苗期生长较为缓慢,有近1个月的时间以根系生长为主,地上部分生长量很少。
此时最容易受到杂草的危害。播种前最好对土壤中的杂草及其种子进行一次清除,苗期可采用选择性除草剂进一步抑制杂草。紫花苜蓿种植成功后,其再生速度较快,能依靠自身的遮阴能力抑制杂草生长;同时,通过不断的刈割,也能有效抑制一年生杂草的繁殖。(4)刈割。
当草高40-5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刈割,然后进行一次杂草防除,并结合灌水施入追肥。追肥以磷钾肥(如过磷酸钙)为主,每1/15公顷(1亩)施用量一般为25-30千克。虽然根瘤可以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但在幼苗期间,根瘤数量不多,因此仍需增施氮肥。
播种前施足氮肥,对幼苗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长大后则不需多施氮肥。在微量元素中,苜蓿对硫、硼和钼的需求较为敏感。增施这些微量元素,可以增加草量,提高苜蓿成活率和蛋白质含量,并使植株健壮。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