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斑病是蚕豆[蚕豆(拉丁文:Vicia faba L.),又称罗汉豆、胡豆、南豆、竖豆、佛豆,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草本。]上的常发重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害。当前,大田蚕豆已进入开花期,赤斑病也进入病情迅速扩展期。那么蚕豆赤斑病的发生趋势有哪些,又该怎么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呢?
发生趋势
系统调查[系统调查指有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现用信息 系统的有关数据和资料,以找出系统的薄弱 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3月22日,通州纯作田平均[平均,一致,统一。]病叶率,平均病指21.7,间作田平均病叶率,平均病指20.7;如东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率75%,病叶率21.7%,病指4.4。
大田普查[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为详细调查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用来调查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全面的调查报表来收集的资料,来搞清重要的国情、国力。]:3月22日,如东普查10块蚕豆田,病株率33%(24%-46%),病叶率9.3%(7.3%-11.3%);3月26日,通州普查10块蚕豆田,平均病株率达,平均病叶率99.3%;3月26日,如皋普查15块蚕豆田,平均病叶率28.3%,平均病指8.7(3.5-24.7)。
据3月26日普查,病叶率为0—52%,平均24.2%;病情指数0-27.2,平均7.25,发病程度重于去年同期。随着气温的回升、阴雨天气的频出,病情将会急剧加重。根据蚕豆生育进程、气象因素及历史资料等综合分析,预计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激增期将出现在4月上旬,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凡重茬、荫蔽较重、低洼潮湿的田块发病程度加重。
防治意见
蚕豆赤斑病属常发性主要病害,如果不及时喷药防病,在蚕豆叶片、茎杆上的病斑数目将迅速增多,造成叶片、茎杆发红,远看像“火烧”状,发病严重田块蚕豆植株提前枯死。因此,各地要加强宣传发动与技术指导,抓住适期,药肥混用,搞好喷药防治。
1.防治策略:因今年蚕豆霜霉病轻于去年,在防治蚕豆赤斑病时,另加剂进行兼治,节省喷药人工。
2.用药时间与次数:在4月初用好次药,隔8—10天,用好第二次药。
3.药种与用量: 1背**动喷雾器[喷雾器是喷雾器材的简称,喷雾器是利用空吸作用将药水或其他液体变成雾状,均匀地喷射到其他物体上的器具,由压缩空气的装置和细管、喷嘴等组成。]加“42%咪鲜·甲硫灵20克(或50%腐霉利20克)+50%烯酰吗啉10克(或58%甲霜灵20克)+磷钾动力20克”,兑水调匀药液后,在露水干后对准蚕豆全株均匀喷雾。
4.注意事项:(1)蚕豆田要开好排水沟,遇雨可减少田间积水,降低田间小气候湿度,减轻病害。(2)对有蚜虫的蚕豆田,在1背*药液中另加10%烯啶虫胺10毫升或10%吡虫啉10克。
只有加强监测调查,科学开展防治,才能有效解决蚕豆赤斑病的危害,确保将危害损失降至。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
暂无相关信息